新聞界最近崛起了一個重要議題,究竟黨政媒介,特別是黨政報紙有無前途?黨政報紙何去何從?
從一個真正民主社會找尋答案,整都會令人失望。因為執著於一定的意識型態,反覆從事政令宣導的報紙,在一個多元批的社會裡,很難建立自己的信度與社會認同。
聰明的黨政機構,通常不經營專屬的黨政報紙,否則可說是自找麻煩。
我們新聞事業,黨政媒介有其一定的傳統,想找個辦法讓它生存發展,雖非易事,但若能從觀念與行動上改弦更張,黨政報紙還是有其發展的一定空間。
辦得好,八方風聞景從
首先,在觀念要黨政機構必須認清,辦報猶如辦學校,想賺錢,門兒都沒有。問題在這個「學校」辦得素質如何?辦得好,八方風聞景從,儼然社會中流柢柱;辦不好,默然無聞,有時還會被譏為「學店」。然辦報如辦學,其真正意義在於,它是一項社會投資,報酬是潛在的,長期的,主管當局即不按希望它立刻賺錢,也不必洛陽紙貴,問題在社會評價,它是不是一家高品質報紙。
留住人才
其次,高品質報紙需要的惡人才;需要是一個良好的運作環境,讓人才有發展的空間。眼前各黨敏媒介,人力也許不缺,其真正能留得住的人才倒不多見。各黨政報紙常不諱言,它們是所謂「大報」人才儲訓場所,只要一有機會,媒介內有幹勁兒的人便走了。這形成了報紙長期惡性循環:報社人事不安定,財力不足、各項計畫都難以展開,影響報紙品質,理所當然。
更重要的是,主管單位要求頗多,處處要管,處處又不管。要管的是報導方式,言論方針;不管的是財務的籌措。尤有進者,主管首長看到黨政自己報紙記者、唯恐避之不及,見到所謂民營「大報」,則百般迎合,打擊黨政報紙記者士氣,可說莫此為甚。
其實,以業分析,我們已然見到黨政報紙的突破點,那就是黨政官員的心態與觀念,除非主張不辦報,否則務必要在行動上強化投資,使報社內部便於淘汰冗員,解除因歷史留下的龐大包袱,進而將現職人員的薪資報償,放在一個市場的競爭價格之上,才是留住人才的第一步。
留住了人才。才能讓報紙如何發展。
必須發揮特色
其實報紙經營之道有其一實的原理,那就是「報導」儘可自由客觀,「言論」自有一貫立場。黨政首長實在不必要他的報紙像一個黨政報紙,即使政治立場稍有偏頗,國防新聞、運動新聞、社會新聞、財經新聞、娛樂新聞,以及副刊,民眾論壇,發揮空間非常寬廣。黨政報紙必須發揮特色,爭取讀者。報紙要想立足,必須能代表一定的社會階層,或者抓住一定人群的利益與立場,否則,它的生存意義是很可懷疑的。
所以說,黨政報紙有沒為立足的空間,完全要看黨政機構的觀念正確與否;單是觀念還不夠、必須拿出魄力來全心支持自己的報紙。報社在得到所屬機構的支持以後,更要全力以赴,三五年後,未有不成功的道理,否則,老是以「拖死狗」的方式營運,還不如早點關門大吉為上策。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