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三兆元,花得開心?

許彩雪
user

許彩雪

1993-01-15

瀏覽數 12,100+

三兆元,花得開心?
 

本文出自 1993 / 2月號雜誌 第080期遠見雜誌

柯林頓一當選總統,美國民眾認為未來經濟復甦有望,積壓已久的購買慾突然爆發,衝向各大超級市場、百貨公司,彷彿不必再為可憐的荷包傷腦筋。

如果美國民眾是用消費來證明對未來經濟的樂觀看法,台灣民眾可能讓政府更加覺得有信心;民國八十一年,台灣人民已在不知不覺間,花掉了台幣近三兆元,比民國七十六年增加一倍。

三兆元的消費,創造了怎樣的經濟效果?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八十一年民間消費占國民生產毛額(GNP)五四.七七%,是民國七十五年以來最高點,換言之,八十一年,國民每生產一00元,就花掉了五四,七七元(表一);這是民國六十四年以來最高的消費率。

另一個數字也大幅跳升,民國八十年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率為四九.二九%;民國八十一年,以六.四二%的經濟成長率計算,民間消費的貢獻達七三.四九%。亦即,在國外專家評估為「穩定成長」的台灣經濟,有超過一半以上是靠民間花錢來支撐的。

新金錢觀

專家分析,民間消費需求強勁,主要拜國民所得增加之賜。民國七十五年,國人每賺一00元,用掉四十六塊七,存下三八.四六元(其餘為政府消費);民國八十一年,存下來的只有二七.九二%(表一)。「賺得多、花得多」已經主宰台灣民眾新的金錢觀。

台幣升值、進口限制解除及關稅下降,使進口商品大量湧入台灣,是促成消費持續增加的另一大動力。進口消費品從民國七十三年到八十年,從十六億美元跳升到六十八億美元。而在去年一整年,就進口了九十三億餘美元,顯示國人對進口消費品的強勁需求傾向。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分析,客觀環境改變、外在限制小、個人的自主性提高,使台灣的消費內涵出現明顯變化。「質和量都改變,」吳惠林指出。

主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十五年來民間消費結構已出現明顯改變,消費重心由飲食轉向娛樂、消遣、教育及文化服務、運輸交通及通訊(表二)。

吃得太多

去年一年,民間共花了七千八百餘億元在食物上,相當於一.八條高遠鐵路的建造費用。

一般認為,當國民生活水準愈高,飲食費支出所占比例將逐年降低,轉而追求精神層面。然而經濟學家指出,在歐美,食物類消費占所有消費額不到兩成,日本也僅占兩成左右,而新加坡在,九八七爭食物類消費已維持住二三%的低水準。相形之下,我國還是「吃得太多」。追究原因,食品高物價仍有市場支撐,「好吃」是因素之一,另外,觀察食物消費細項變化,食物消費的質變,也使這方面的消費金額維持不墜。

民國六十年代以前,台灣家庭主要糧食消費仍以白米、麵粉、甘藷為主,但到了七十五年,甘藷消費就因為連年沒有顯著增加而被政府統計單位剔除於主要糧食之外。

農委會統計近十年來台灣區糧食消費情形更發現,國人每人每年吃掉的白米比上午前減少二一成五以上,而麵粉消費則增加二成二左右,前年一年,每人消費一五.四一公斤,行政院主計處分析,教育程度愈高,愈趨向從生鮮蔬果及其他副食品攝取營養,「多吃麵食、蔬果,而少吃米飯。」蔬菜在七十九年時每人吃掉一0六公斤。

「小時堔a裏窮,吃「豬菜」(甘藷葉)吃怕了,」午飯時間,在一家中餐廳裡,在旅行社上班的朱小姐主動點了一道清炒甘藷葉,現在她認為這道市場價格不到二十元,餐廳裏卻要賣八十元的青菜比肉類還美味。

民國七十九年,國人每人吃掉了一0九公斤的水果,比十年前增加五成五。而鮮乳的消費量比十年前增加近三倍,成長最驚人。前年,國人喝掉十八萬七千九百公噸的鮮奶,相當於六十一億六千九百餘萬元的銷售額。

出國率世界第一

交通運輸費從七十五年起,已占民間消費二位數比例。學者觀察,一方面與國人漸漸喜好旅行有關。到去年年底,我國出國旅遊人次已突破四百萬人次大關,其中每四.七人就有一人出國旅遊的高比例更奪得世界第一。但另一方面,國內交通運輸費率今年又將提高,將使民間花在這方面的費用繼續增加,「恐怕不是國民樂意花的,」一位經濟學家指出:「這不能等於民間精神層面要求提高。」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以消費年齡層來看,花錢的人不一樣了。大的變化是主力消費群年輕化。吳惠林指出,戰後出生的一群,正展現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消費心態。這群人最明顯的特徵是,把賺來的所得花掉,不再抑制消費慾望;同時注重花錢的效率。

「勤儉是四0到七0年代社會最高指導方針,不是現代的,」三十八歲的怡富投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陳忠慶,自稱從小就追求高品質的東西,襯衫非百分之百純棉不穿「沒有錢買,就想辦法去賺。」

量出為入的消費階層

「認為自己值得過得好」,似乎才是新一代的消費思想主流。許多新生代的消費階層甚至不惜「量出為人」,代理多種名牌進口的迪生公司採購部經理許佩貞便指出,許多年輕學生在速食店打工賺取外快,花錢追求進口名牌商品毫不心疼,「反而四、五十歲的中年人較會計較價格,」許佩貞說。

服節、汽車、貴金屬飾品不約而同把主要消費層鎖定二十五歲到四十五歲的青壯人口。世界黃金協會今年做過調查,發現黃金首飾購買率最高的多集中在二十五歲到三十四歲之間,其中女性占五七%,男性也有四四%。

「居然不是老先生、老太太,」世界黃金協會台灣區經理袁承華對去年台灣每兩個女人就有一個普購買黃金感到興奮:「以前年輕人市場很小。」前年做的調查顯示有四九%認為黃金適合年輕人配戴,八十一年的調查即升高到七0%。

所得提高、市場開放、喜愛黃金的習性,使台灣在八十一年度創下每人消費黃金(十克)的最高世界記錄。預估今年台灣又將消費掉二0五噸黃金。然而真正令業者雀躍的是,儘管黃金投資市場蕭條(世界金價持續低迷),台灣去年六五0億餘元的黃金市場中,金飾占高達八成。「年輕消費者對保值的需求下跌,當做飾品的意頗增強,」袁承華指出業者因此而改變行銷策略:「黃金在台灣已經變成消費品。」

回歸理性穩健

消費金字塔的頂尖階層奢華的跡象持續,但業者指出,一般階層中,「理性穩健」已經逐漸從泡沫經濟時期的「盲日」消費模式中滋生。

「投機消費層早在兩年前淘汰了,」許佩貞觀察,價格已非消費者考量的重要因素,價值才是重點。

做汽車消費行為分析的博陽廣告企畫洪嘉杰也指出造種趨勢;消費者對汽車的要求已從奢侈豪華轉為經濟實用、多功能,其中安全性最被要求,「追求真的價值,」洪嘉杰說。「精打細算」是汽車消費者最大的改變。

就連投資理財也趨向理性、保守。怡富投信針對泡沫經濟過後的理財需求,提出家庭理財第二波,倡導的就是回歸理性穩健的方式,精確規畫財產。「以前是金錢總動員,孤注一擲,」怡富陳忠慶分析。而根據中研院去年所做的社會意向調查,過去一年內,台灣地區家庭所做的投資,活期儲蓄占最多數(七二.九0%),民間盛行的互助會也高其達五三.一%,股票僅占二三.四%。

吳惠林認為這與投資管道仍不夠開放有關,「沒地方投資,就只有把錢花掉。」而投資低潮時期,正好被業者視為由盲目投資轉為理性投資的調整期。

沒參與過前一波金錢遊戲的洪嘉杰,就坦陳如果還有一波金錢遊戲,他還是會加入,「但是我會獲利了就出來,不會一直陷在裡面,」二十六歲的洪嘉杰說。

當消費現象持續發展,政府官員擔心,過度消費將影響投資,進而使經濟成長受挫。「消費是穩定力量不是開創力量,」前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局長韋端便憂慮高消費、低投資、低儲蓄的經濟結構:「消費帶動生產,要經多少轉折?」政府官員擔心,未來六年國建資金需求進入高峰,過度消費將使資金供需失衡。

部分學者即較樂觀地以為,民間消費增加,是經濟發展型態換檔的自然現象。「如果人民因此真正滿足了,又有何妨?」一位經濟學者說。

讓消費帶動投資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吳中書指出,展望今年,國際景氣復甦,出口將恢復暢旺,國民所得成長應無問題,民間消費不會停滯。「再怎麼擴大,頂多維持在GNP的六0%左右,」吳中書說:「怎麼把資源好好利用,讓消費帶動廠商投資,這才重要。」

吳惠林也認為不必擔心過度消費,「如果讓他覺得有明天,他就會替未來打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