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在4月29日登場,主辦單位樂觀估計採購金額可上看3.5億新台幣。不少台灣文創業者都把這次的盛會,視為打入中國市場的好機會。
中國市場的誘人大餅,台灣看得到但吃得到嗎?《兩岸文創產業新世代 台灣好實力》作者巫倫娜,擔任大陸大型精品商貿企業事業發展總監多年,她觀察認為,台灣文創業者若想進軍中國市場,普遍有三大問題亟待克服:
1、商業與市場概念薄弱
在幾次授課中,巫倫娜發現台灣文創業者雖然看好中國購買力,但對大陸市場的概念普遍不足。比方一次上課,她發考卷讓台下業者回答「大陸有幾省」「ECFA與FTA差別是什麼」「大陸中產階級有多少人」等問題,幾乎沒幾個人答得出來。
2、行銷工具不到位
在與一些年輕文創業者交流時,巫倫娜發現許多人把重心放在facebook的經營上,或是會把網頁做的很酷炫。然而,這些人卻完全沒有想到,在中國除非翻牆,否則沒法用facebook,很多網站也被屏蔽。「如果真的有心做大陸生意,就要懂得用微信、微博、QQ!」她建議。
3、自信與勇氣待加強
觀察兩岸的文創業者,巫倫娜認為台灣重視小確幸,少了大氣魄。「台灣文創小而精緻,但似乎沒有『做大』的勇氣,」她發現,在中國,年輕人只要做到三四成,就會拿計劃書去找創投募資。但台灣往往已經完成九成,還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敢走出家門。
在中國,年輕文創業者只要約專家見面,一定都是帶著產品請對方立即給建議。但台灣年輕業者往往第一次都只是「見面認識一下」企圖心相對不足。
「台灣人太『溫良恭儉讓』,許多好機會因此白白錯過,」巫倫娜惋惜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