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薩孟遜以「一個沈睡中的經濟巨人」形容經濟改革前的中國大陸,西方媒體以小龍形容台灣與香港。
當睡夢中驚醒的經濟巨人與活力充沛的二條小龍結合時;「經濟中國」就變成了二十一世紀中最不可輕視的主力。
中國人,不論身在何處,讓我們一起來做「經濟中國」的催生者、參與者與見證人。
預言成真?
當今天世界經濟的重心逐漸移向亞太地區時,讓我們先來重溫二十世紀初美國國務卿約翰.海所做的最動聽的預言:「地中海是過去之海,大西洋是現在之洋,太平洋是未來之洋,」
當美國國力衰退變成老生常談時,也仍有一些人獨排眾議,認為:
「二十世紀是美國的世紀;二十一世紀還是美國的世紀。」
當歐洲單一市場即將於年底正式形成時,美國的梭羅教授在「世紀之爭」一書中認為,「後世史家似乎將會記載,二十一世組為歐洲的世紀,」
二十一世紀到底是誰家的天下?如果自己有足夠的勇氣來預測,我認為「一個富裕的日本及四小龍不足以構成東方世紀,唯有一個「經濟中國」,在二十一世紀初葉形成以後,才會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出現「東方世紀」。
因此讓我對「經濟中國」(參閱八月十五日遠見雜誌)再做進一步的探討。
唯我獨「興」
近年來,西方國家一直在世界景氣低迷中掙扎,布希也就在大選中無法倖免替罪羔羊的判決,但是亞太地區的四小龍與中國大陸卻在一九八0年代,虎虎而有生氣的一直維持著在六.九%與九.六%之間的成長(見表一)。
這真是一個眾人皆衰、唯我獨「興」的局面。
四小龍持續的高度成長已為大家視為當然.但中國大陸自一九八一年以來的高度成長,卻逐漸贏得世人重視。表一指出今明二年(一九九二與一九九三年)大陸一0.四%與九.二%的成長率都將高居首位。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六月間去大陸訪問的趙耀東先生論及兩岸經貿交流時,就率直地指出:「錯失一步,落後百年。」
事實上,近十年來西方國家的領袖與學者對大陸的經濟發展潛力及軍事實力都給予極高的評價。
一九七二年,尼克森當時就認為:美國、歐洲、蘇聯、中國和日本會出現「對稱的平衡」。
一九八八年,撰寫世界興亡史的耶魯大學甘奈迪也認為:一個具有五個經濟和軍事中心的「多元化世界」中,包括了美國、蘇聯、中國大陸、日本和歐洲經濟共同體。
同年美國政府「整合長期策略委員會」預測在二十年內大陸會發展到僅次於美國。
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也一再指出:廣東,在其快速成長下(過去十年的經濟成長率每年達十二%,工業成長率更高達二0%),將成為亞洲第五條小龍。
「大中國」的出現
近月來,西方媒體不斷以「大中國」(Greater china)來預測大陸、台灣、香港,(有時包括散居東南亞的華僑)將在二十一世紀中展現龐大無比的影響力。這個說法相當於我所提出的「經濟中國」。讓我們引證幾項數字與看法:
.美國商業周刊九月份報導:香港與台灣已有二百五十億美金投入中國的華南地區。
.日本經濟新聞九月報導:中華民國已成為東南亞的重要投資國。在馬來西亞投資五十億美元,泰國三九.五億美元,印尼三八.七億美元,越南七.六億,菲律賓四、四億美元。
.根據上述同一報導,至今年二月底止,我國在大陸的投資額為三七.五億美元,與各項合計,投資額已達一七七,七億美元。
.美國傳統基金會九月的一篇報告中估計:在大陸地區以外的中國人約有五千六百二十萬,其中包括台灣的二千一百萬,香港六百萬,印尼七百二十萬,泰國五百八十萬,美國一百八十萬,加拿大六十萬,拉丁美洲一百萬,歐洲六十萬,非洲十萬。
.如果將大陸地區以外的五千六百二十萬中國人當作一個「集團」,他們的國民生產毛額約為五千億美金,比當前大陸的三千七百五十億美元的國民生產毛額高出三分之一,而這五千餘萬人的每人所得約為義大利或法國的五分之四。
.如果將台灣、香港、廣東與福建結合成一個假想中的「南中國」;其人口將有一億二千萬,國內生產毛額三千二百億,其實力相當於巴西,但潛力遠優於巴西。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不久前指出「一旦大陸完全進入市場經濟,不再對國營事業補貼,則將可以達到香港與台灣同樣的成就。」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薩孟遜在今年春天的一文中指出:「中共是一個在沈睡中的巨人,它的巨大在於它的人口居世界第一,而且,生產力在未來二十年內可能增加好幾倍。」
市場經濟的靈魂
面對這樣一個「沒有界線的新中國」(A New China Without Borders),做為一個中國人,除了興奮,也有憂慮。
儘管它不是一個政治實體,也不是一個有組織的貿易集團,卻已經使不少日本人與美國人開始懷有警覺與戒懼之心。為什麼呢?薩孟遜的預測提供了部分答案「「如果中共能夠找到一個有效的經濟模式,那麼它經濟規模的絕對值就可能在二00五年前超越日本,整體的國民生產毛額也僅次於美國了。」
因此,「經濟中國」的理念受到一些美、日等國人士的挑戰及反對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永遠把自己國家的利益放在中國的利益之上。
可是為什麼也有一些中國人特別在台灣地區的,持保留態度呢?一方面是來自對中共共產政權本質的排斥,另一方面則涉及到小格局的思考。
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上,我們當然要首重在台灣二千萬人民的福祉,但是在思考與決策過程中,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這個心態是冷靜,但不冷酷;是自衛,但不自私。
鄧小平年初南巡之後的談話,正為本文倡導的大格局思考下的「經濟中國」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氣候。
鄧小平說:「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李鵬呼應:「積極探索、大膽實驗。」江澤民更勇敢地指出「「吸引和借鏡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先進國家的先進經管方式和管理方法。」「對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勢在必行。」中共領導人士的這些觀點,可以毫不誇張地稱為中國大陸的「新」國富論。
有人認為:「大陸不改革是等死,改是找死。」我認為:「改才能免於一死。」
也有人認為:「過去社會主義救中國,現在是中國在救社會主義。」我認為:「這個被救的「社會主義」只是一個軀殼,實際上市場經濟是它的靈魂。
「經濟中國」的前景
沒有大陸今天的經濟改革,就沒有「經濟中國」的可能,也就沒有「經濟中國」理念倡導的必要。
「經濟中國」這個理念正如西方媒體中所用的「大中國」一詞所意含,是指結合台灣、港澳與中國大陸(特別是指沿海經濟特區)的生產因素:勞力、資金、原料、科技;同時借重台港地區在產銷、金融、服務、市場經濟運作下累積的經驗,減少相互之間的人為障礙,謀求全體中國人的變濟利益,提升全體中國人的福祉。
推動「經濟中國」的一項困難,有人認為是來自兩岸經濟的差距。這項憂慮需稍加說明。如以一九九一年每人生產毛額計,大陸的三一九美元只有台灣八八一五美元的百分之三.六,相差達二十八倍;但以國民總生產毛額計,大陸的四六八五億美元,則為台灣的三.一倍。
值得指出的是:當前大陸的每人所得,相當於台灣的一九六九年,也就是二十二年前的台灣每人所得水準。由於大陸實施補貼的低價格政策,因此在大陸一元美金等值的購買力,遠比當年在台灣的購買力強。
根據美國的財星雜誌(一九九二年十月五日)引證的資料,如將每人所得經一九八九年購買力的調整,大陸的每人國內生產毛額高達美金二六五六,台灣則為六八三七美元(見表二),二者只相差二.六倍。經過這樣的調整,日本的每人真實購買力就低於香港與新加坡。
表三提供了世界排名中的台灣與大陸。結合二者的力量,以一國的「富」與「強」來看,在「富」的方面,有世界排名第一的外匯存底、第三的土地,與排名第八的國民生產毛額與排名第九的貿易總額;在「強」的方面,有世界排名第一的人口、第二的軍隊、群名第三的核武與排名第十一的軍費支出。如果再把港澳的經濟力量納入,一個「經濟中國」的力量就更不可低估。
二十一世紀初時,「經濟中國」的形成,使「中國經濟」在國際上變成了一股主力。
台灣觀點
中國沒有經濟實力,中國人在世界舞台上就沒有發言權。
「經濟中國」是增強中國--大陸、台灣、港澳經濟實力的一條捷徑。
我一直認為:大陸不改革,中國沒有希望;兩岸不交流,台灣沒有前途。儘管速度可以更快、幅度可以更大,但我們也必須要有耐心來注視大陸改革的成敗。
「經濟中國」之誘因,從台灣觀點來看,是因為它提供了多種可能性:經濟升級的緩衝、生產因素的互補、投資的擴大、示範性的質變與長期的互利。
(1)經濟升級緩衝:台灣勞力密集的中小型企業極不容易立即轉換成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產業。大陸的廉價生產因素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緩衝時間,可使在台灣的廠商加強產品的研究設計與開發,逐漸提升其競爭力,或以其累積資金,轉移到技術水準較高的其他產業。
(2)生產因素互補:貿易與投資是跟著比較利益原則走的。台海有資金、生產技術與冒險的企業家,大陸則有大量的勞力與土地。雙方結合,正可以發揮互補的作用,生產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同時大陸本身具有潛力廣大的消費市場,日後也可以吸收具有經濟規模數商的產品。
(3)投資擴大:由於大陸的工資與土地價格比台灣低廉甚多,因此誘使台商擴大其生產規模。另一方面,他們也有機會發展出由台灣設計的產品,逐漸進入內陸或海外市場,這就同時擴大了經濟範疇。這樣的作法,都會降低生產成本與提高生產技術。
(4)示範質變:台商到大陸投資設廠,其管理、運銷、生產等過程,可使大陸員工及官方都能親身體驗到市場經濟的優點,使自由市場的效率觀念深入人心。
(5)長期互利:台灣產業升級的一項大困難在於自身缺乏科技研究的雄厚基礎。在某些基礎科技方面,台灣之所短,正是大陸之所長。大陸的基本科技,如加以有規畫地開發、利用、投資,然後予以商品化與市場化,則對雙方產業升級與開拓國際市場均有利。
台灣缺乏世界級大企業的一項瓶頸是國內市場過小,難以達到規模經濟。透過大陸的生產、部分內銷及較低的成本,容易進軍國際市場,建立世界級大企業。
上述五種的可能性,再度指出了「經濟中國」的形成,是來自市場經濟下追求利潤與擴大市場的發展誘因。在兩岸共同增進與分享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兩岸的交流不再是互見勝負,而變成了「互贏」。台海戰爭的威脅,也就更為降低。
不再是「黃禍」
在後冷戰時代,世界舞台上,決定一國角色的關鍵因素不再是核子武器,而是經濟實力。美國、日本、西歐各國仍將扮演主角,但是一個新的主角 「經濟中國」終將出現。
世界經濟地圖已被分割成歐洲單一市場、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塊狀。一個秋海棠形「經濟中國」已經在東亞冉冉升起。由於先天性的存在,與後天性的發展,它可以保護中國人在二十一世紀中,不會再度被陷於懦弱與凌辱之中。
這個超過十二億人口的「經濟中國」,不再是「黃禍」,因為它不再貧窮。相反的,由於龐大的購買力,它變成一個最具吸引力的市場。它也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下,變成了亞洲安定的一股主力。
鄰近的日本,看到「經濟中國」是又嫉妒、又羨慕。它所能做的,就是儘快在中國大陸投入大量的資金,特別在華北地區,搶先一步的收購原料、控制市場、攻占關鍵性產業。儘管如此,日本在二十一世紀中,終將接受一個事實「在亞洲,只有中國可以與它分庭抗禮。
「經濟中國」事實上已經存在,此即所謂「沒有界限的大中國」。
兩岸的領導階層,不是缺少促進「經濟中國」的機會,而是缺少互信、用心與格局。讓我們深切地期待:意識框框、政爭怨仇、老大心態早些在歷史的潮流中埋葬。這將保證在大陸、台灣、港澳及海外的十二億中國人終將在二十一世紀揚眉吐氣。
(高希均與李誠、林祖嘉合著「台灣突破--兩岸經貿追蹤」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