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終於在亞投行截止申請前一刻遞交參與意向書,而最終台灣能否加入,4月15日,中國大陸即將揭曉創始成員國的名單。
亞投行,正式全名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這是一個向亞洲國家興建基礎設施時提供資金的開發機構。由中國大陸發起,得到21個國家響應,已於2014年10月24日簽約籌設,有意參加亞投行的國家,須在2015年3月31日前提出申請。
本來這可能只是一個「亞洲限定」的融資機構,卻在3月12日英國宣布加入後,隨即法、德、義大利等西歐國家也相繼宣佈將加入由中國主導的亞投行,頓時紅遍全球。
至今最少有45個國家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日益龐大的隊伍讓外界「亮瞎眼」,台灣政府也終於意識到亞投行的特殊意義。
亞投行是不是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翻版?兩者其實有著很大的差異,最大的不同在於發起國的否決權。
1944年成立的世界銀行,向來由美國主導,雖然有眾多國家出資,但美國擁有所有決策的最終否決權,世界銀行能不能做某件事,美國說了算。
對照亞投行,中國已經承諾放棄在亞投行中的否決權,這意味著沒有那個國家能主導決策,這也是歐洲各國打破原本與美國一致的默契,申請加入亞投行。
台灣若能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自然也能與其他國家平起平坐,在國際舞台上發言,深化國際地位。
即將「放榜」的亞投行創始會員國名單中,會不會出現台灣或中華台北呢?
根據中國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在《中國經濟週刊》所提的亞投行申請程序,首先,申請國先向中方遞交正式的申請函件,中方只有在收到正式的申請函後,才向21個意向創始成員國發送申請函,並啟動兩週的審核程序。
其中,因為申請時間又分為三種情形:2014年10日24日響應中國倡議、簽字的21國,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從2014年10月24日到2015年3月31日申請加入的國家,都要經過21個意向創始成員國的同意,批准的截止時間是4月15日。2015年4月15日以後,新加入的國家,則需要之前加入的國家都通過才能加入。
21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包括中國、馬來西亞、 孟加拉、 汶萊、 柬埔寨、 印度、 哈薩克、 科威特、 寮國、 蒙古、 緬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達、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泰國、 烏茲別克、 越南。
收到陸委會傳真的申請意向書後隔天,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以快訊報導,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大陸國台辦已收到台灣方面意向書,並說:「我們對台灣方面以『適當名義』參與亞投行持歡迎態度。」
由此看來,台灣有望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但是,隨之而來的爭議也正要開始。
什麼是「適當名義」?可能就會引發一連串的「國格」質疑。台灣若順利加入,投資的金額以及在亞投行所占的股份,不管是數額是高是低,都將被議論甚至攻訐。
(圖片來源:翻攝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