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葉國一-做尖端的商人

何亞威
user

何亞威

1992-12-15

瀏覽數 15,150+

葉國一-做尖端的商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3 / 1月號雜誌 第079期遠見雜誌

人才可以突破國界,美國AT&T、BELL、3M、日本專做數據輸入的大計數據、荷蘭飛利浦,都在面積不到六平方公里的上海漕河涇新高技術開發區內聚集。

來自台灣的英業達電子也在一九九二年底成為正式一員。鄰近一棟尚未掛牌的八層樓建物,正是英業達的大陸研發基地。

利用大陸科研人力是台灣產業界一九九二年才冒出頭的趨勢,英業達獨占先機。九一年四月,英業達向經濟部申請到大陸投資;當年年底,研發大樓打樁;九二年二月,正式動工;十一月底前,全員遷入研發大樓。

英業達董事長葉國一擴展英業達的疆界,好像是領著一支專打快速戰的隊伍作戰。其實,葉國一早已伺機而動,在政府未開放大陸投資前,他幾乎每個月要跑兩次大陸。決定投資後,為了掌握人才,葉國一穿著運動衫、牛仔褲、布鞋,親自跑遍上海附近每一所大學,他說:「上海沒有一所大學不知道英業達。」也因此九二年底前,成立未久的英業達就招進兩百五十位研究人員。

上海五十一所大專院校,一年有十三萬畢業生,是最吸引投資者的地方;加上腹地廣闊,各方都看好上海經濟再度起飛,葉國一也不例外。

但是比較特別的是,英業達已經有國際化基礎,運用大陸科技人力這一步棋,只是英業達全盤布局的延續。

在葉國一的大策略裡,低層次、量大的產品在馬來西亞生產,研發在大陸,台灣做總調度。

廉價的土地、勞動力、科技人才都是科技產業成功的要素,都被葉國一擺在棋盤上最合適的位子。

葉國一在工總主辦的研討會上傳授經驗時說:「海外投資可以使公司快速起飛。」九一年,英業達馬來西亞公司(改名英協電通)經營良好,每一股配股六十%。台灣部分則在台灣製造業中排名九十四,即使是九二年全球電子業削價大競賽,台灣廠商紛紛受挫,英業達台灣部分(生產價位較高的筆記型電腦、傳真機)獲利仍在成長。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海外投資使英業達往國際分工的路上推進了一大步。九一年,由於多年合作良好,加上英業達在馬來西亞有協力廠做後盾,日本東芝和英業達決定合資在馬來西亞設廠生產傳真機;由日本提供技術,英業達負責生產、管理和採購材料。

起飛要有風,英業達的今天是存亡關頭奮力一搏的成果。

眼淚肚裡吞

一九八五、八六年,台灣土地和股票發燒,六合彩盛行,「別的廠家忙著炒股票賺錢,我們看著眼淚往肚裡吞」,英業達就在那個時候苦思企業生存之道。最後決定開發華人電子產品(中文電子字典),避開國際競爭,另外培訓協力廠兩年後一起闖天下,後來引起產業經濟學界很多討論和宣傳。

討論過後,工商建研會會員魚貫走出十個月就完工的研發大樓,在大陸設廠往往要披荊斬棘,要速戰速決更不容易,葉國一都把官僚系統的反應摸得一清二楚,事先就叮囑辦事人員應變之道,加快效率,員工開玩笑說他是「奸商」,葉國一笑著說:「其實我是「尖商」--尖端的商人。」

謀定而後動,正如葉國一所期許的,「尖端的商人」走的正是計畫的路,企業的明天掌握在自己手中。

(何亞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