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多年國家庇蔭的舒服日子,柏林市這家名為「萬得信」的企業,最近感受到刺骨的市場競爭滋味。消費者對它的商品與服務愈來愈挑剔;客戶不斷流失;公司的資訊設備已經落伍了……。」
看了上面這段描述,很多人會以為說的是東柏林某個剛民營化的公司。其實不然,因為「萬得信」是西德一家典型面臨金融國際化衝擊的銀行。
資金流向有價證券市場
在這股潮流衝擊下,各國的傳統銀行,存款年年減少;民間資金大量轉移到買賣更迅速、獲利性更高的有價證券上。
德國的銀行存款戶,目前有一半以上屬於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往往老人一過世,年輕人就取消戶頭,把錢投到股票、基金市場。
去年美國的銀行只吸收到全國二一分之一的存款,然而其相對基金的市場規模卻比十年前擴大了六倍。
台灣也不例外。民國八十一年度,包括台銀在內的省屬七家行庫,總存款餘額成長率已由八十年度的二三%,遽減為一三%。
全球銀行對工商界的放款,在過去五年減少了四分之一,因為企業也往證券市場籌措資金去了。特別是,有了資訊系統的協助,許多原本與金融毫無牽涉的大企業,如美國通用汽車、日本電話電報公司、德國奧迪汽車等,紛紛做起不受政府管轄的銀行業務,每年的營業額以億元計。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通用電子公司。
通用電子成立了關係企業「奇異資本」,不僅買下全球第四大產物保險公司,並透過保險公司進行房地產放貸業務,還借錢給美國企業購併歐洲公司。
「奇異資本」所發行的信用卡數目前已達三千七百萬張,而其經營的各樣放貸生意,在美國排名第五位,每年的營業利潤可達一億美元。它旗下的分公司與全球主要金融機構都已連線,走進公司總部,唯一讓人覺得不像銀行的一點是設備太摩登了。
這一類「不務正業」的公司,贏得「非銀行」之名。美國有四分之一的汽車貸款業務、二分之一的信用卡業務,以及五分之一的抵押貸款生意已經落入它們的手中,所以近來又被稱為「銀行終結者」。
激烈的市場競爭,逼得許多銀行必須改變體質,從事更新、更多角化的經營。
美國與日本的商業銀行,紛紛在法令許可的範圍內,把業務延伸到證券與保險業務。像摩根、大通、花旗等銀行,都成立了證券承銷部,企圖搶回部分流失的資金。
據美國麥金塞管理顧問公司的統計,全球七大工業國家排名前十名的銀行,受到競爭的刺激,在過去五年創造了二百五十幾種新的服務和金融商品,特別是提供投資理財方面的諮詢最多。
銀行商店化時代來臨
「零售業者插足銀行業,表示銀行商店化經營的時代已來臨了,」英國First Direct銀行總經理麥道指出。從老式的英國銀行蛻變為新式的二十四小時銀行,First Direct是目前英國業績成長最快的地區銀行,每個月獲得上千個新客戶。
幾個世紀以來,銀行的定義都是:「一個為人保管金錢的機構;主要任務是在客戶提款時付錢,利潤來自運用客戶未動用的金錢。」如今,這只是銀行業務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他的「非銀行」也做得一樣好。
「銀行已不再是個專業,而是個商業,」花旗銀行前董事長芮德為這一番變革做了最佳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