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台灣的年度大事─九合一選舉終於畫下句點,結果當然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想想台灣長久以來的選舉文化,不對,應該是說政治文化,似乎不是競爭,而是鬥爭。
競爭與鬥爭不同,它是理性的、良性的,競爭可以是雙贏或多贏。鬥爭則是非理性的、惡意的,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也可以玉石俱焚,沒有贏家。
長時間下來,台灣花了太多時間在內耗,而造成國家發展的停滯,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杯葛而杯葛,這樣,我們總是只能羨慕其他國家發展比我們好,台灣只有乾瞪眼的份。
(圖片來源:flickr Derek Blackadder)
【原文節錄】
台灣要競爭還是鬥爭?
每逢選舉,敵對惡鬥意識就再一次試煉人性,正如每逢挫折,國家、企業和個人就找一個敵人,抱怨、對抗、戰鬥。
年輕人不滿社會,就和年長者對抗;弱勢者無法生存,就向勝利族對抗;貧窮者對抗有錢人;人民對抗政府。
看起來這是全世界普遍現象,否則法國學者皮凱提新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不會那麼暢銷;「占領華爾街運動」不會一路蔓延至「太陽花學運」,到香港「占領中環」。
另一方面,20世紀末掀起的全球化浪潮,使得競爭意識高漲,企業要競爭,得以生存或永續發展;國家要有競爭力才能受到他國尊重。
但是競爭與鬥爭畢竟不同,它是理性的、良性的,競爭可以是雙贏或多贏。鬥爭則是非理性的、惡意的,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也可以玉石俱焚,沒有贏家。
美國副助卿唐偉康(Kurt Tong)日前公開說:台灣已正式落後南韓。剛參加APEC返國的前副總統蕭萬長接受陳文茜訪問時,提到韓國也有政治惡鬥,但不會干擾國家經濟戰略,也不會傷害經濟競爭力。1997年面臨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人團結一致,甚至把家裡的儲蓄珠寶捐出來為國家還債,「不會為了青瓦台的位子,去傷害國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