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南京、上海、汕頭、廣州,一路下來,印象最深刻是從汕頭到我的家鄉普寧縣。以前要花一天的時間。先坐汽船,再換手搖的櫓船,還要跑路;這次去一個半鐘頭,水泥鋪的高速公路,非常現代化。
當然還有很多外面看不到的,第一,農民在高速公路兩旁曬穀;第二,公路旁農民建了很多兩層樓的房子,上面還有鋼筋水泥,我問:「房子建好了沒有?」他說:「建成了。」「那怎麼還有鋼筋水泥?」「要留餘地啊,現在沒有錢先建兩層樓,過兩年,等錢多了就建四層樓。」這表示他們對未來是很有信心。
整個來看,市場經濟已經在大陸存在了。我的家鄉本來是一個窮縣,沒什麼出產,唯一的出產就是潮州柑。現在有四十幾萬人,增加了三倍人口。它怎麼養這些人呢?它搞十大專業市場。我看了三個專業市場,一個是布料市場,有一千四百家個體戶在那裡集中;服裝市場也有一千家左右;另外一個是藥材市場。
把市集放大,變成一個專業化市場,這個在沒去以前是不可想像的;大卡車來來去去,很熱鬧,給我很深刻的印象。
重估大陸經濟力
但是兩個問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是東南沿海和西北、西南差距愈來愈大,原來是二、三倍,現在可能七、八倍。
珠江三角洲、深圳、廣州的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絕不是世界銀行說的三百多塊美金;如果以生活水準來衡量的話,應該是二千美金。我們以後要估計大陸經濟力的時候,這個部分要重新估計。
東南和西北的差距擴大,引發很多問題,妒忌啦,紅眼病啦,甚至封鎖。我就問:「你們有什麼辦法?」他們說:「我們用搭配的方法。一個富省一個窮省結成姊妹省,好像雲南和廣東;廣東輸出經濟,雲南供應電力資源,互相運作。」這能不能成功還是問題,但至少是一個構想。
第二是在區域內的貧富問題。萬元戶已經過去了,現在是十萬元戶、百萬元戶,但很多人還是很貧困,公務員、固定收入者、教授(愈教愈瘦);貧富懸殊是大陸未來要面對的問題。
另外一個以前沒有想到的是農村工業化(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現在已經占到國民生產毛額的三分之一,很快會超過國營事業。鄉鎮企業是多姿多采,因地制宜,每個地方發展的過程不同,無論如何,整個農村慢慢工業化起來了。
第三,鄧小平南巡的講話在大陸有相當大的影響;我想,十四大的基調已經定了,中國大陸是社會主義市場,過去不敢講市場,最多是商品經濟。
兩岸分工才能互利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我們的經貿政策不外兩點,一是分散市場,一是此較利益。
台商到大陸貿易,也有互補的成分;但是到大陸投資,他學我們的技術,吸收我們的資金。競爭是不能避免的。競爭有良性的競爭,也有非良性的競爭。良性的競爭是彼此在產品、技術上的競爭,而不是大家降價自相殘殺,這是彼此分工的問題。在合作方面,科技、基礎工業、軍用工業都可以合作(軍用工業現在轉為民用)。
從分散市場、比較利益的觀點,擴大兩岸的貿易是必然的,對台灣也有利。
投資方面,這要看我們自己的努力。是不是能夠發展比較高科技的東西,讓大陸發展低級的東西;把大陸現有的科技為我用,吸收到我們這裡,再予以商業化,這是我的看法。
現在美、加、墨形成北美貿易圈;日本當然要搞大東亞共榮圈,我們絕對不能參加。我始終覺得,中國人在二十一世紀合作,大陸放下身段,台灣不搞分離主義,海外的資金、技術,配合大陸的資源、高科技,對所有中國人才可能有利。
客觀的條件是兩岸合作,剩下來的就是意識型態。這東西如果把它弄掉,就可以合作,例如把海南島包下來開發。台灣單獨開發,它(大陸)不肯的,假如新加坡、香港大家合起來辦個大公司,把海南島包下來,我們一年交五十億美金給大陸,他們不要管,像深圳一樣,我們來搞。雙方也可以組織跨國公司,例如王永慶的石化工業和大陸石化業合作,搞個世界性的石化公司,很多事情可以做。
大陸十年左右會追過四小龍,最少是equal,這時候我們的優勢就沒有了。它軍事有優勢,科技、人力資源有優勢;以前我們是經濟有優勢,被它追過的話,什麼優勢都沒有了。
(苗天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