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科技/環境評估的迷思

王詠雲
user

王詠雲

1992-08-15

瀏覽數 13,350+

科技/環境評估的迷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2 / 9月號雜誌 第075期遠見雜誌

隨著政治解嚴、經濟開放,台灣的社會意識已逐漸轉移到與人民生活最息息相關的環境問題上。若要防患環境問題於未然,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環境影響評估。然而,許多已將進入興建階段的工程,大者如核四廠,小者如山豬窟的垃圾場,都引發了台大甚或中研院學者強力的批判,讓民眾覺得,環境影響評估似乎並未展現出預期的功能。

環境影響評估的制度才剛剛起步,民眾信任的程度或許不高,但許多疑惑仍值得環保學者專家們認真思索、反省,才能真正有助於環保觀念的深化與落實。

平衡點在那裡?

一、在環保呼聲如此高漲之際,任何一個像五輕、六輕或核四這樣龐大的投資計畫拿到檯面上的時候,必然會提出各式各樣的理由,說明其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必須開發的急迫性,也絕對會預備好一套「完整」的污染防治辦法。然而在探討可能的污染程度時,正反雙方都會祭出兼顧經濟與環保的空泛原則,尋找所謂適當合理的平衡點。平衡點的理想並沒有錯,只是未免有點抽象;從來沒有人明確地告訴我們:平衡點是什麼?平衡點在那裡?平衡點怎麼找?無怪乎,大家最後只好認定這一切皆是托辭罷了。

二、以石化工業或核能發電的規模,不僅工廠本體,即使其污染防治設施也必定極為複雜,所涉及的工程設計、建造、運轉和控制系統,無不是非常實際的技術問題。我們的學者專家在審查高度專業性的計畫報告時,究竟能採取什麼樣具體的意見和數據,來評估工廠的效益及可行性?如果只能就學理討論,或僅僅在缺這樣資料、少那樣資料的枝枝節節裡打轉,則既無法切中要害,也不能敦促工廠做的會跟說的一樣好。至於非工程部分的評估就更不待言了。

那麼環境影響評估的良法美意到底該如何執行,以把守好保護環境的第一道關卡?該如何避免背負為政策背書的色彩?該如何減輕審查不力的譏評?該如何做到不流於形式又切實可行的程序?

太空梭事件的啟示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當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後,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參與調查工作;縱然費曼的智慧過人,且直言無諱,但面對龐大的官僚體系和複雜的太空梭製造技術時,能切中要害的勝算也不見得有多大。可是費曼以他的執著,竟然抓出了肇事的元凶--封閉燃料艙的橡皮圈。費曼的主張其實很平凡--實事求是、坦誠公開。

環境影響評估的性質、對象和任務,與太空梭調查委員會不盡相同,但是我們從費曼的經驗中還是可以學習到,唯有透過明確的審查標準、嚴格的處分辦法與徹底的執行態度,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坦誠公開的目標。

因此只有在健全完善的公害管制標準與堅定以公權力取締違規的基礎上,環境影響評估政策才能獲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有了這兩者,才能使審核依據與實際的環境條件和法令規章配合連繫,既擺脫政治考量,也免於紙上談兵;另一方面也可讓事業單位知所能警惕,不敢做出不實的承諾,以求矇混過關。更重要的是,經由建立公害管制標準,讓民眾得以藉由科學的方法,來認識環境所能容許經濟活動污染的限度,如此對探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平衡點,才是極有意義的。

(王詠雲為清華大學化u系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