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百名消防員發出怒吼,呼籲政府重視消防員權益)
9月1日晚上,500多位的消防員、眷屬和支持民眾,身穿黑衣服,手舉著蠟燭,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席地而坐。
幾位年輕的消防員拿塑膠面罩,站在台上痛罵:「這種塑膠面罩一下子就破掉,有的空氣管根本接不牢面罩,我們就是帶著這種爛東西衝進火場!」
8月1日高雄氣爆所爆出的,不僅是石化管線的問題,也揪出長久以來,消防人員人力困頓、裝備不足、訓練不夠等等深埋已久的窠臼。
(圖說:高雄氣爆現場;攝影/賴永祥)
根據消防署統計,截至6月底為止,各消防機關總編制員額約17992人。但實際值勤救災的消防人員,卻只有13313人,短缺了26%。更壞的消息是,假設您剛好又住在人口最多的新北市,那最好要多祈禱,不足的消防員額不會影響到救災和救護工作。
因為,新北市現有消防員的實際員額只有編制員額的59.57%,共2085位(含行政人員)。換言之,一個新北市消防員要照顧1893位市民;一個台北市的消防員則要照顧1716位民眾;台中市更誇張,一個消防員要保護2165位市民。
對比紐約的1:519(一個消防員可涵蓋519位市民);香港的1:735;東京的1:731,台灣的消防員絕是標準的「爆肝又玩命」的鋼鐵人。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則指出,將近四成的消防分隊每天上班人數不到5人,根本無法應付一般火災第一時間所需的10至14人人力需求,只好將後方防護、救援等人力壓縮、甚至取消。
這群「民眾的出口,就是我們的入口」的英勇消防員,除了救災外,還身兼其他沉重的業務工作。例如:救護工作。
一位擁有10多年資歷,又擁有採購經驗的新北市資深消防員阿硯(化名)告訴《遠見》記者,根據規定,一台救護車理論上應至少配備7名消防員,可供休假輪替。但實際上卻最多只有4、5名在負責。
不只如此,消防員還要處理建築物的檢修申報,進行消防設施的檢測;爆竹火藥工廠和運輸的安全查核;瓦斯安全的檢測;甚至還要應付抓貓、抓狗、抓蜂巢和抓蛇等非法定業務工作,嚴重影響到消防人員本業職責。
阿硯透露,有一次,宜蘭某一鄉鎮的消防分隊曾為了處理民眾的「搶救貓狗大作戰」之際,其轄區又剛好出現更嚴重的災害。
其他轄區分隊緊急調派支援。不料,因路況不熟悉,大隊人馬在鄉間迷路。最後又得要原本管轄的該分隊,抓完貓狗後,緊急奔往災害現場。一來一回間,耗費一小時,造成人命傷亡。
該傷亡罹難者的家屬為此申請國賠,最後家屬被判決勝訴,該區消防分隊必須負責賠償。
這種被迫做非法定業務的「瞎事」不只一樁。阿硯說,曾有一位消防員為了捕虎頭蜂,不慎被封群攻擊而殉職。不料,銓敘部竟以「非法定業務」致死,而判定非「殉職」。最後是消防單位極力爭取,才允以補償。
「消防的工作是救護和搶救,目的對象是『人』,那是民眾保命的最後一道防線,」阿硯不平地說,消防原本就面對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早已人力不足的消防員,若因「非法定業務」而排擠掉正規的災害搶救工作。最後受害的,肯定是民眾本身。
除了人力不足外,裝備問題更是一籮筐。擁有豐富裝備採購經驗的阿硯透露,其實中南部的很多消防衣和設備的合格率都有很大的狀況。甚至有的縣市根本缺乏救災的重要設備。
他指出,現有的消防設備,諸如消防衣、五用氣體偵測器、紅外線熱顯像儀都非中央政府統一採購,而是由各縣市自行購買,毫無統一的標準。各縣市的財政能力又高低不同,導致很多消防設備不是缺乏,就是不堪使用卻繼續「硬撐」。
以致於面對重大災害時,消防人員現有的人力、能力、裝備,根本無法應付大災難。「例如這次高雄的化學災害,我們消防人員根本不知道、也無法處理」。
(攝影/賴永祥)
以可以探測火災現場熱源的紅外線熱顯像儀為例,根據統計資料,許多縣市的消防局根本一個都沒有。配備數量最多的是澎湖縣,擁有14個。首善之都台北市才只有4台。
一旦他們衝進火場,只能頭頂著烈焰的幾百度高溫、耐著足以蒸熟皮肉的輻射熱、穿戴著不良裝備、呼吸著致命的毒氣,面對一片漆黑的現場進行救災。
在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各種限制下,當民眾痛罵消防員救災不利、來得太遲之際,或許也要換位思考,消防員不是不願意救,而是他們可能連自己都救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