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背使命感這個擔子

周玉蔻
user

周玉蔻

1992-08-15

瀏覽數 12,550+

不背使命感這個擔子
 

本文出自 1992 / 9月號雜誌 第075期遠見雜誌

在香港以財經新聞著稱的信報,花費十六萬元港幣(約合五十萬元台幣),買下新華社香港分社前社長許家屯流亡海外兩年以來的首篇著作「試論和平演進」的版權,並在六月一日獨家刊登引起轟動後,香港新聞界盛傳,另一家號稱香港發行量第一的東方日報甚感威脅,已由老闆級人士親自出馬向許家屯邀稿,價碼據說是沒有上限的「N位數字」。

另一方面,剛卸職的前港督衛奕倍,人還未離開香港,就有消息傳出,他返英後將好好寫一本回憶錄,專交明報發行。

挖角、併購、拚獨家衛奕信主政香港五年間,正逢大陸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也是香港回歸中共的過渡期間最危險的時刻。他筆下的故事,想必洛陽紙貴;而明報為這本書所支付的代價,據證實至少上百萬港幣。

隨著九月分報紙售價調高,才剛結束挖角、改版、併購等大戰的香港報界,又準備展開身手,迎接另一番你死我活的廝殺了。

香港中文報紙這種短兵相接,如同火拚式的競爭,是其他華人地區報業所罕見的。以中國大陸與新加坡的報紙為例,兩地主要報紙均由政府掌控,報紙主持人只要遵守服務黨國的唯一最高原則即可,無所謂敵我競爭。

台灣方面,在報禁開放以前,報業競爭局限在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大報團的較勁上,態勢儘管緊張,參戰者少,戰事算不上慘烈,報禁解除後的頭一、兩年,新報紙雖力圖嶄露頭角,即總是跨不過兩大報團的既有城池。經過一陣混戰,形勢重整後,兩大報團的地位更形鞏固,短期內除非以讀者主導的消費市場發生革命性需求,一般預料台灣報紙仍將在一定的競爭形式下,穩定成長。不過,全面電子媒體時代的必然來到,以及台灣社會的進一步工業化與都市化,對報業與雜誌業可能造成的重大衝擊,恐怕不容等閒視之。

值得一提的是,社會現代化腳步超前台灣的香港,報業與雜誌業已歷經了第一波電視世紀的打擊,且成功地調整角色,找回一度流失的讀者,其中經驗或可供台灣同業借鏡。

然而,香港社會節奏快速,當印刷媒體好不容易穩下陣腳,稍可喘息時,下一波衛星與有線電視紀元又如排山倒海般湧至,香港報紙和雜誌業在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大計畫下,如何再度與電子媒體抗衡,亦是攸關生死存亡的一次大戰。

錯估香港報業水平

香港與台灣雖只一海之隔,但彼此對對方的實際發展情況,基本上並無深入研究;尤其台灣方面,一向持香港是文化沙漠之見,觀察其報業時,也傾向從自我認知的標準,來評判其成果,而忽略了香港報紙與雜誌在香港這一性格多樣的國際化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對兩岸三地均有透徹瞭解的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就曾指出台灣社會錯估香港報業水平。

香港與台灣的印刷媒體最關鍵的相異之處,是企業經營哲學截然不同。在台灣,辦報紙、雜誌,大多高舉文化事業標竿,社會使命感優先,新聞工作者所傳遞的訊息,較著重啟發與告示性,更往往主動挑起辨別資訊價值的責任。

香港報業則是讀者至上、市場導向,無論報紙或雜誌統統是商品,以滿足或吸引讀者購買意願為首要考量。

台灣人口兩千萬,報紙與雜誌的發行對象以長期訂戶~多;一份報紙(或雜誌)若能及時掌握讀者閱讀習慣與發行網、即能保持龐大銷量。

香港人口僅及台灣四分之一強,報紙與雜誌以零售為主,可以說每一天都要看讀者的臉色過日子。政大新聞系畢業的東方日報總主筆何文瀚就說,在香港辦報,每天都要接受讀者為什麼要從口袋裡掏出三塊錢(港幣)買你這份報紙的挑戰。

小眾傳播的辦報模式

在確保固定讀者的壓力下,報紙的市場區隔必須精確,且為提升讀者購買報章的附加價值,大部分報紙都朝向為讀者服務、縮短與讀者距離,以及與讀者建立雙向溝通關係的「小眾式」媒體目標發展。社會新聞權威、發行量公認是全港第一的東方日報就做得十分成功。政府與新聞界人士經常開玩笑說,市民的自來水收費誤失、電話無故故障受損,甚至門口水溝發臭或報案警方不理睬等委屈,不必找議員,也別向政府單位投訴,只要打一通電話給東方日報公共服務部,報紙上一報導,相關政府或機構就會立刻主動上門,代為解決。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東方日報這個固定的讀者服務版面,共聘有二、三十位專責工作人員負責編採。總主筆何文瀚說,讀者服務,加上該報「突發新聞組」數十輛噴有「東方日報」大字的採訪車,二十四小時在香港、九龍、新界等地巡迴採訪,已讓東方日報深入里巷民間。當香港市民覺得生活上隨時可以看到東方日報時,東方日報就成為他每天必買必讀、極具親切感的日常必需品了。

除了新聞內容取材以符合中下層民眾口味的社會、娛樂等綜合性新聞為主外,版面編排也走圖象化及短小簡潔的路。往往一條台灣報紙要以長達一千字才能報導完畢的新聞事件,東方日報只用一百五十字就交代完畢;副刊更是如此,台灣各報常見的五、六千字,甚至萬言書式的文學作品,不會出現在東方日報的版面上。

雖然東方日報的作法被認為有將重大嚴肅議題,尤其是政治新聞通俗化之嫌,但該報的哲學是讀者第一--只有在讀者接納的條件下,傳播媒體才能履行成功的社會責任,而高調式的單向教化或指導性的長篇大論,違背香港的媒介文化和讀者的消費習慣。

香港報章其實大多奉行短小精幹的原則,不過在表現形式與內容上,各具特色;而在台灣,發行量領先的日、晚報則大多為綜合性報紙,題材大雜膾,「大眾式」媒體的處理手法,較香港的小眾區隔單純。一位曾擔任台灣主要報紙總編輯的新聞界負責人在觀察香港的印刷媒體後就表示,香港報紙定位清晰,對編輯人員而言是極大考驗;畢竟做精緻的美食較大鍋菜的難度為高。

報紙風格各領風騷

在市場區隔明確的數十家報紙中,以政治背景看,左派的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新晚報等立場鮮明,一看即知;由國民黨資助辦理的香港時報,也是標籤明確,被認定為右派保守報。基本上,這類報紙都不是市場上的主流報。目前香港較受重視的報紙,除了東方日報之外,還有以政治新聞為號召的明報,和財經專業的信報與經濟日報。

明報以大陸、中(共)港雙邊關係新聞,尤其是以政治新聞權威自許。新聞界公認,明報與東方日報的主要讀者來自完全不同的社會階層。在香港大部分市民都知道,中共政協主席李先念病逝,要得到較多訊息應當買明報看;麻雀館發生匪徒搶劫槍擊案,就非看東方日報不可。

與東方日報、明報風格及版面編排截然不同的信報,是一份以專論、副刊稱道的專業報紙,卻不強調新聞專業上的編採。

不管外界如何批評,信報的標題用字平和、版面清爽,不慍不火的格調,確實成功地維繫著信報權威性報紙的地位。

不過,對喜歡感官刺激或新鮮事物的讀者而言,信報恐怕過於平淡無味;信報當然亦有自知之明,不以吸引這此乏謂者為職志。

信報雖以財經新聞起家,政治、社會、教育等其他新聞僅是點到為止,但政治性專論被公認在水準之上,也因此,許家屯加上信報,立即就造成了大轟動。

信報在財經日報專業領域上獨領風騷十數年後,五年前的香港報業市場上殺出了一個程咬金--「經濟日報」。經濟日報的創辦人馮紹波畢業於香港大學政治系,辦報之前做生意,根本是個新聞業的門外漢,結果在香港報界樹立奇蹟。創辦五年後的今天,不但收支平衡、穩可盈利,口碑與地位也都在印刷媒體界占了一席之地;尤其眼前香港經濟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形勢一片大好的催化下蓬勃發展,經濟日報更是炙手可熱。

當年許多人認為香港居民不及六百萬,容不下另一家經濟專業報紙;而經濟日報的主管階層都聰明地找到了信報以外的生存空間。信報不注重編採,尤其是採訪性報導,經濟日報就朝這方面發揮,果然走出了自己的天地。

百分之百的競爭市場

此外,還有更多琳瑯滿目的中文報章充斥在市場上,老字號的星島日、晚報、華僑日報、快報,以及天天日報、新報、成報等綜合性報紙,還有報導賽馬消息的馬經報,也都挖空心思地設法讓讀者認同。加上數十種型態各異的雜誌,香港的印刷媒體舞台始終保持著熱鬧的盛況。

前幾個月,來自台灣資金的中國時報週刊與香港聯合報才相繼出刊,政界人士羅德丞創辦的英文月刊「Window」又於七月一日問世;這樣一波又一波的新產品誕生,更加添了香港印刷媒體市場的活躍競爭;在新競爭者挑戰下,既有媒體紛紛展開新時代的應變。 九月起,香港的報紙就要調整售價,從現在的三塊港.幣增加到四塊。新聞界的老兵說,別看這區區一塊錢,到時候,勢必又要逼迫幾家報紙關門大吉。

優勝劣敗,適者生存,香港是百分之百反映市場機制的社會,經濟、金融如此,報業也是一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