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高雄澄清湖畔的「圓山首席」社區仍在沉睡,張鑾庚一家一天的活動已然展開。扭開收音機的調頻新聞網,在透窗的晨光下梳洗,張家夫婦和三個小孩,正準備到澄清湖慢跑、打網球。
同時,屋頂的太陽能熱水器開始吸納陽光,製造第一批熱水。運動歸來,張鑾庚洗完熱水澡,用經過陽光殺菌的熱水清洗碗碟後,便在客廳聽音響,或到頂樓裝有隔熱板的小木屋,就著自然採光,翻看金庸小說「練功」。
氣溫逐漸升高,電風扇開始轉動;傍晚,客廳的省電燈炮和房間的省電燈座漸次亮起;晚上十點,等所有的電器(電冰箱除外)陸續關閉之後,在冷氣機的程溫控制下,張鑾庚一家緩緩進入夢鄉。
這是一個尋常家庭假日的一天,背後都有一些巧妙用電的故事。
兩個月前,三十一年次的張鑾庚從高雄市中心的老式公寓,搬到澄清湖畔的新式建築,受到在中國技術服務社,負責節約能源專案的弟弟影響,張鑾庚在搬離市中心的擁擠槽雜之餘,也趁機重新規畫新居的空調和照明系統。
在一般家庭中,空調一向是用電的大宗。根據台電兩年前的調查,台灣平均每一百個家庭擁有七十五台冷氣機,冷氣機耗電量占全年用電的五分之一以上,是所有家用電器的第一位。
但在張家,由於與鄰排建築的距離寬(二十五公尺)、不西曬(建築為南北走向),屋頂又裝有隔熱板,冷氣機經常是備而不用。置身挑高六公尺的客廳,南台灣夏季的西南風習習吹來,張鑾庚只有在電風扇不足排熱時,才需要啟動冷氣。
照明也是如此。五樓透天的建築,搭配各樓層的落地窗,張家幾乎每個房間都有自然採光。白天,只需要局部照明,夜晚,再增加一些全面照明;一年下來,可省下一筆可觀的電費。
節約用電,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是張鑾庚管理電力的基本理念。在中科院設計電腦、租籍客家的張鑾庚,有著工程師的精準和客家人的節儉,且一步步在生活中,將節電的理念付諸實行。但節電不是一味地降低需求,除了合理用電,還要能有效用電,提高電力的使用效率。
以照明為例,一個十五瓦省電燈泡的亮度,相當於一個六十瓦的白熾燈炮,用電效率足足高了三倍,雖然價格貴三、四倍,但「貴只貴一次」。在裝潢新居時,張鑾庚就花了三、四萬元,購買低瓦數的省電燈炮和省電燈具。
選擇電器時,張鑾庚也緊盯能源效率不放,冷氣機的EER值(每升高0.1,用電量即減少四%)、電冰箱EF值(每單位用電量的冷凍能力)等,都是購買電器的重要指標。為了更聰明地用電,張鑾庚還特別挑選有睡眠程溫控制的冷氣,可以依據事先設定的程式,隨睡眠時間逐漸升溫,不僅省電,也兼顧健康和舒適。
太陽能利用率仍嫌不足
另一方面,能源也可以相互替代,透過適當的能源組合,提高整體的使用效率。張太太在烹調時,就常將微波爐與瓦斯爐搭配運用,解凍、熱菜等單純性工作,交由微波爐處理,較複雜的烹調仍使用瓦斯爐。
能源組合的對象,甚至可以擴大到太陽能。台灣中南部日照充足,每年有三百天以上的日照天,先天就適於利用太陽能,尤其是技術較成熟的太陽能熱水器。但在台灣,太陽能熱水器的普及率始終不及一%,反而是緯度較高、日照條件較差的日本,普及率已超過一0%。
張鑾庚很早就對太陽能感到興趣。十年前,他在中科院看美國的太空計畫,太空船一離開同溫層,陽光就成為唯一的電力來源,他突然警覺:「地球能源遲早會耗盡,為什麼不從現在開始,就使用太陽能?」
但當時張鑾庚仍住在老式公寓,住戶多,頂樓陽台又為頂樓住戶所有,根本無法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後來搬到「圓山首席」,才一償宿願。
現在,除了雨天和完全不見陽光的陰天,張家每天都有經過陽光殺菌的熱水;洗澡之外,還可用來洗碗碟上的油漬,「根本不需要用到清潔劑,」張太太高興地說。
未來,張鑾庚打算逐步換掉省電效率低、耗電的電器,把電力的消耗逐步降低;如果有更省電的電視、更省電的電腦或是用太陽能驅動的冷氣機,只要價錢合理,經濟狀況許可,張鑾庚一定會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