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星雲:「你不依法,天天拜佛也沒用」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2-08-15

瀏覽數 11,700+

星雲:「你不依法,天天拜佛也沒用」
 

本文出自 1992 / 9月號雜誌 第075期遠見雜誌

問:請問國際佛光會成立的目的和方向是什麼?

答:國際佛光會是佛教由國內延伸到世界的一個超時空組織,重視融合。我們鼓勵大家做六種人:第一是共生的地球人。有些人思想太狹窄,只談我生,不管他人的生存,時代愈來愈進步,星際之間若有戰爭,大家必須一起應付地球以外的災難,道個時代需要共生的地球人。

第二是同體的慈悲人,社會上一般人縱然有愛心、有救濟,也是以富對貧、以大對小、以高對矮、以有對無的愛心,素昧平生不一定有慈悲。我認為同體的愛,不要報答,比較徹底。

第三,要做個明理的智慧人。人間的痛苦是因為不明白道理,所以製造煩惱、自我束縛。智慧並不是有學問,而是明白道理。

另外,做到有力的忍耐人。忍耐不只是你罵我,我不回口;你打我,我不還手。忍耐是一種擔當,像過去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但為眾人求,不為自己求;甚至不僅對外來的災難要忍耐,眼前的功名利碌也要忍耐,你發了財,若不能忍耐,就守不住。忍耐是一種性格上的包容、平衡。

第五,要做一個布施結緣的人。人生,大自國家、小至喝杯茶、種棵樹、都有因緣。佛教講,人是因緣而生;世界的科技愈趨發達,但比科技發達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交流;結緣可以促進和平。

最後,要做個清淨的修道人,現在台灣注重環保,但只有外在的環保不夠,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淨化。

基於這些理念,我主張國際佛光會第一要有世界觀;第二,要有人問信仰;第三,以慈悲情緣普及社會。

二不成雙,一不是單

問:你說到國際佛光會強調世界觀,請問佛教的世界觀是什麼?

答:佛教的世界觀認為,地球是一個世界,星球也是一個世界,一砂一石都有一個世界。大自虛空,是一個世界;小至一粒灰塵,也是無限的。大小融會貫通,一生二,二生四,三生無限。有位法師說:「二不成雙,一不是單」;你認為二是雙,一是單,那是你的分別,最重要的是心靈的感受。

問:你到世界各地,看了很多國家,由這個角度回頭看台灣,你認為有那些地方需要改進?

答:「家和萬事興」,台灣要生存,和諧很重要。和諧不只是國民黨、民進黨之閒的和諧;文化界、宗教界、士農工商的和諧都很重要。國際佛光會的宗旨,有一個是融合與歡喜。要把歡喜活出來,也要運用融合,過去男女不平等,我說不對,要男女融合;東西文化各執立場,也要講融和;佛教的南、北乘,大、小乘要融合;傳統和現代要融和。

問:你剛才說到融和與歡喜,你對歡喜的看法為何?

答:有時我們遇見一個人,不歡喜;到一個環境,也不歡喜,這也不歡喜,那也不歡喜,那你活著做什麼?人活的意義就是歡喜。我很樂觀,不喜歡煩惱。你講一句話,我就煩惱,就不歡喜,我划不來啊!人生幾十年,我要享受人生啊!

問:如何能幫助別人瞭解人生的真諦?很多人到死還是不悟,碰到這種情形要如何突破?

答:這就講到因緣的問題,你是因、我是果;我有緣,你沒有因,不能開花結果;你有因,沒有助緣,也不能開花結果。

曾經有人問趙自成要如何開屆A趙自成說:「我沒有時間,我要去小便。」趙自成心想,這樣一件小事要自已去,你能代替我小便嗎?我能代替你開悟嗎?開悟是自己的事。自己不悟,誰也沒有辦法,要有智慧,否則無法開悟。

問:如果悟道要靠自已來悟,沒有智慧,根本悟不出來,智慧是不是很重要?智慧又怎麼來?

答:悟的境界有小悟、大悟、大徹大悟。有的人悟,目瞪口呆;有的人悟,氣色悲戚;有的人哈哈大笑;有的人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有的人靜靜深思。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悟道的時候,就時間來講,很遠的東西會慢慢浮現出來;就空間來講,遠方的事物會逐漸集中,呈現在眼前。宇宙在我心中,都與我有關係,不會有我要打倒你、妨礙你不和諧的情形,一切都是我的我的地球、我的宇宙、我的朋友、我的人間、我的同類、我的眾生。

悟道者不是沒有生死、沒有悲苦,只是他開悟了,看法不一樣了。死亡並不可怕,很歡喜,因為身子破爛了,要換一個,是喬遷之喜。

問:宗教如何發揮影響力?

答:現在台灣沒有宗教政策。比方說,台灣的神壇那麼多,良莠不齊。誰是真的?誰是假的?我們也搞不清楚。

有關單位今天請一個一貫道的人到監獄佈道、到學校講課,明天請一個神壇的道士,後天請一個佛教的什麼人;如果請我,我就不一定去,因為政府沒看出真的假的,把人搞得一頭霧水。

過去釋迦牟尼有一個弟子,就是因為看不下佛教的現狀而離開。慢慢地,我們也是,看不慣,就不要看,不要看怎麼辦呢?移民啊,到國外啊,這不行,這是放棄逃避。

最近,台灣有一些報紙雜誌,在替宗教算帳,這家多少錢,那家多少錢。現在流行妒嫉、不喜歡宗教有錢。我自己感覺到,宗教聚財不對,要散財;像佛光山是散財,可是大家似乎也不容忍。

問:為什麼台灣人對宗教有這樣的心態?宗教界怎樣看這樣的事情?這反映出什麼現象?

重新再造宗教情操

答:這是中國人的心理,不希望人好、不希望人富、不希望人大。他不平衡,至於你的錢財怎麼來、怎麼用?他不關心;一旦你有了,他就不高興。

今天也有許多宗教在做慈善救濟事業,這種靠錢財的慈善救濟,等於西方國家的福利事業。我覺得長遠來看對社會也不是很好,這會讓人懶惰、養成貪心。

錢財救濟以外,還可以布施教育、佛法、真理。我今天給你一百元,你用掉了;給你一千萬元,你也會用掉,還可能做壞事;我給你一句話,「慈悲」、「要忍耐」、「要結緣」,可能你一生都用不完,這比錢財要有價值。

現在的社會,不論貧富痴愚,人人都能布施,也都能接受布施,但是真理、教育絕不是人人能接受的。所以我們感覺到,從事佛教文化教育比較難,推動慈善比較容易。

問:你覺得中國人有沒有宗教觀?對宗教的看法如何?

答:中國人的宗教觀,基本上是貪心。求神發財、求富貴、生兒育女、考大學,從利出發。

真正的宗教是一種奉獻犧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種宗教比較難。所以在台灣,佛比不過神。求神給我發財、給我平安,他覺得你應該給我啊。求佛就不一樣,我要犧牲奉獻,我要給人慈悲、要給人歡喜,都給人了,我還有什麼東西呢?所以台灣佛教徒較少,神道徒較多。我認為中國人真正的宗教情操要重來過一次,心不改、性格不換,是很可怕的。

問:請你比較佛教和世界其他的宗教。

吾愛佛,吾更愛真理

答:佛教能把所有的宗教包容在一起,佛教叫「五乘佛法」,五乘就是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人乘;我們把儒家歸到人乘,因為儒家的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和佛教的三皈五戒意思差不多。佛教把基督教歸到天乘;基督教的天道,和佛教的因果有點雷同。道家的出世、清靜無為被歸到消極的聲聞乘;另外佛教有一個菩薩道,結合人、天,人世的精神有出世的思想,把出世、人世結合在一起。

基本上,佛教把所有的宗教包容在這五個階段,不會說那個是魔鬼、那個是不應該的。釋迦牟尼說,並不因為有佛出世才有真理,也不因為佛不出世就沒有真理,真理是永遠的。佛為什麼叫佛?是因為有法、有真理;所以在佛教裏,佛不是權威、不是唯一的主宰,佛是有法而成佛,所以我們要皈依法。

你不依法,就是天天拜佛也沒有用;你如果依法,就是不拜佛,順從真理也很好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