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年輕,年輕人可以在不同的領域中去嘗試,過程中,曾經不斷拿起又放下的,等到終有一天會追求到自己想要的方向。
一個今年26歲的青年刑禹賢,經歷過了許多選擇與放棄,從他6歲移居到新加坡之後,小時後夢想要環遊世界,15歲計畫當醫生而到美國的大學念醫學,到大三毅然放棄後,轉修文學和俄語及東歐研究所雙主修。
放棄新加坡國籍,他回到台灣這塊土地,在最高的偏鄉梨山國中小擔任代課老師,而代課期間,他跟著泰雅族的耆老,一起記錄泰雅族文化的研究直到現在。
他說,目前所做的是很有意義,一步一步走好,再來想一下步!在每個階段都能做自己最有興趣的事,最後總會找到自己的定位。盡情在尋覓的每一段過程裡,又何嘗不是一種享受呢?
(文:Wayne、圖:蘇義傑)
【原文節錄】
為理想不停嘗試,投身偏鄉教育找到自我
1988年出生、今年26歲的邢禹賢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已經歷過許多的選擇與放棄。他放棄留學生身分,放棄新加坡國籍、放棄醫學、放棄文學,最後選擇回到台灣的偏鄉代課、選擇鑽研人類學。但他的人生還在開展中,很難說未來志向已經確定。邢禹賢小時候的夢想,是環遊世界,15歲時計畫當醫生,感覺救人是一種很大的權利,又可以到第三世界行醫,跑遍世界。
邢禹賢6歲時,隨家人移居新加坡,但不喜歡那裡的制式與嚴格,不斷念書升學,讓他快要窒息。新加坡老師一句鼓勵的話:「不必怕,對自己要有信心,追求自己想要的!」讓從小內向的邢禹賢有了不同的想像,決定走出舒適圈,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到美國奧勒岡大學念醫學。
但醫學念到大三時,邢禹賢發現不是那麼喜歡,又不顧家人反對,轉修文學和俄語及東歐研究所雙主修,其他零星的副課如人類學系的非洲原住民研究也修,興趣很廣。大學最後一年,他參加與俄國學校的交換學生計畫,前往聖彼得堡,早上上課,下午做報社助理、教補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