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人︱阿貴
一座城市的食物,反映當下的飲食性格,也反映了過去複雜歷史進程,在這書寫追溯的過程中,我從食物看見了臺中過去的時光記憶。
臺中味,到底哪味?
喜愛吃,也喜愛寫作的書甫,從臺北回到臺中後,望著臺中這座城市,想為自己的飲食定位時,竟發現自己對家鄉是如此地陌生,同時在時代的變遷下,許多的舊食記憶,也一一的散佚,書甫決定遊走考察臺中的飲食田野,帶著梳理文化內涵的研究精神探問生活故事的濃厚好奇,以書寫的方式,挖掘飲食今昔的軌跡與在地的故事。同時,發掘有品質的好食物,以美食的「小確幸」提出飲食的「大確認」。
臺中原色、原貌
臺中是一塊歷經許多文化薰陶的地方,從南屯開始的漢人文化,中區鼎盛的日據時期,城區美軍駐紮的軌跡,這使得臺中的歷史相當的複雜 每次時代背景的更替,都能從飲食中看見關於臺中的人們在這裡生活的一些軌跡, 透過飲食我們也看見臺中的發展歷程,在時代的進程中,有些東西失落了,但是後來又有人承接起,帶入新氣息使它的記憶延續著。
簡談臺中舊食光
農村的富足味 / 大麵羹:
一碗單純質樸的飽實大麵,為的是吃粗飽;提味增香,用的是韭菜、紅蔥頭這類足具代表的農家辛香味,充滿窮人勞動的氣息。「大麵焿」要用閩南語發音,「焿」字與「鹼」字同音,實為鹼麵的意思。大麵焿之特色便是麵條加入鹼,下鍋水煮,能久煮而不糊,煮後變得又黃又胖,口感滑潤,麵湯濃稠。再拌入韭菜和以豬油炒香的蝦皮、蔥酥提香增味。
艷陽下的一匙沁意 / 麻芛:
南屯,好個麻芛之鄉 先民順水而上,文明傍河而生。麻芛的「芛」要用臺語發音,發音近「穎」,意指植物初生的嫩葉,中文習慣寫作「麻薏」。麻芛也和大麵焿一樣,充滿勞動氣息,用農家灶腳的大鼎熬煮,代表著臺中的農村味,為農忙歇息時的消暑點心。
台中的慢食文化 / 泡沫紅茶、複合餐飲:
泡沫紅茶發跡於臺中,始於第一家以店面形式開張的「陽羨茶行」,將紅茶以雪克杯冰鎮調製就成了泡沫紅茶,也延伸出了風行至今的珍珠奶茶,繼而開始 了80年代相當豐富的 泡沫紅茶館文化,但漸漸地喝茶無法滿足顧客常駐店內的需求,需要吃茶點解饞,到後來的供應簡餐,臺中自然而然地就發展出了一種閑散的調性 ,它走進了地方;走進了生活, 不僅專注在食物、茶葉,也要看裝潢 又要享受舒服的調性,這是屬於臺中的閑散調性下,發展出的複合式餐飲。
書寫你的在地味
書甫邀請大家,以飲食為主題一起做書寫自己的地方味蕾,書甫建議大家可以從三個面向「書寫」「想像」「認同」去思考這件事。
「書寫」:從文化歷史的部分 你必須要去做功課、詢問、考察它的脈絡。
「想像」:有情地融入,個人的生活經驗、集體的廣泛生活經驗。
「認同」:慢朔著過往個人與集體生活記憶的你,將會發現飲食中隱晦的靈光。
(內文照片提供/細味台中)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