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特是德國職業中學典型的學生,每周三、四,他在學校上英文、數學,還有機械原理,周一、二、五則在波昂的二家汽車修護廠做實習生,課程表排得滿滿的。他將來會是個能文能武的機械師。
過去,像安特這樣的年輕人,正代表德國足以傲世的職業教育,不過這項制度在兩德統一後,卻面臨了雙重考驗;西德青年讀職校的意願日見低落,而東德有大批技術落伍的失業青年,需要再訓練與安插工作。
十年前、西德只有不到三0%的學生進入一般中學。
德國學生在小學五年級時,就由父母協助,決定將來要念職校、技校,或是普通高中。六成以上的學生選擇前兩種,他們在十八歲以前,就接受了完整的理論與實務訓練,一畢業,馬上可以成為德國企業所需的優秀工人。這一點令許多國家羨慕不已,也是德國勞力資源穩定的最主要因素。
但今日情況卻大有改變。
一九九一年,西德中學畢業生進大學的人數,首度超過就業者,而且超出二十萬人之多;大學生與就業青年的比例,從過去的一比三變成今日的一比一。
賓士車廠的一名技工表示:「專業技術員不再像過去那樣贏得社會的尊重。而且學校制度過於僵化,你一旦選擇了職校,就難有機會再念大學。」也因此,他堅持小兒子選念一般高中。
高估大學文憑
德國總理柯爾去年十一月在一個專技人員餐會上也承認:「現在大學文憑已經被過分高估。」
上大學的風潮在西德愈來愈盛,造成勞力不足。
根據德國工業部的調查,目前有百分之十五的德國公司缺乏勞工,原因是過去到工廠實習的職校生日益減少。
「人手多寡是次要問題,失去專精的工人則會動搖德國工業的根本。」西門子公司的一名主管指出。
許多德國企業開始憂心,已聯名要求政府「向歐洲其他國家學習,使制度彈性化」。
有鑑於此,德國工業局打算聯合其他部會,在目前的職業教育中,加入與普通高中相同的第三、第四外國語課程;增加學生赴國外受訓的機會,以及提供優秀的技術人員,更多保送大學的名額。
相對於西德,在統一後失業率高漲的東德地區,許多人巴望著能得到工廠聘雇,更有大批的東德青年湧入西德地區找工作。
十八歲的索妮雅最近就單槍匹馬到了慕尼黑,經過了兩個月辛苦的謀職,終於在超級市場找到了一個位子。現在,她每兩個禮拜,還要進學校接受再教育。她說:「我要一份有發展性的工作。」
不過並非每個東德年輕人都能在西邊找到機會。
福斯汽車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的主管指出:「這裡的職業教育教的是科技與管理,可是東德都還停留在手工與修護。」
前東德多家國營企業解散後,釋出了大批年輕勞力至西德求發展,卻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能因技術合格而謀得一職;其餘,不是失望地回家,就是到處流浪打零工。
也因此,德國政府希望把這些年輕人留在東德,以免造成西德社會的不安。要達到這一點,都需要花費天文數字的經費,用以更新東德的機器設備與職業教育,並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
根據統計,德國企業在一九九一年,單單職業教育,就在東德投注了一百八十多億美元;而企業每在東德創造一個就業機會,政府也相對提供五千馬克的補助。
但這仍然不夠。
過去一段時間,許多失業的東德青年,被送入短期學校受訓,以降低失業率高漲的壓力。最近即將有兩萬多人結業,而不管是德國政府或企業,都還不知道這些人的工作在那裡。隨著東德畢業生人數日漸增多,問題將更形嚴重。
職業教育創造奇蹟
「德國企業一向視推動職業教育為不遑多讓的責任,不過他們未來的擔子十分沉重。」德國教育部長奧特雷伯表示,「而德國能否在東部創造另一個經濟奇蹟,職業教育的成敗是無可取代的關鍵。」
(取材自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