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梭羅:要想變富,只能賣東西給富人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2-06-15

瀏覽數 14,250+

梭羅:要想變富,只能賣東西給富人
 

本文出自 1992 / 7月號雜誌 第073期遠見雜誌

問:愈來愈多台商到大陸投資、生產,兩岸貿易往來也愈見頻繁,對於台灣對大陸市場依賴日深的情形,你有什麼看法? 

答:是好是壞,要看中國大陸未來的走向而定;如果中國大陸逐漸走向開放的市場經濟,善意地接納台灣的投資,那當然是件好事;如果中國大陸又走回共產老路,那麼台灣投資就會有相當大的損失。

產業升級最重要 

我想,台灣目前真正的問題,倒不在於是否赴大陸投資,而是如何加強產業升級,讓技術和工資能夠持續提升。新加坡是個像城市般大小的國家,光靠它在東南亞的樞紐位置,成為該地區進出口貿易的總部,就足以生存;但是,台灣比新加坡大得多,不能光靠貿易圖存,必須有相當的產業來發展經濟。

台灣和大陸經貿往來的前題,應是台灣仍須在技術和基礎設備上作大量投資,讓產業升級,那麼和大陸經貿往來,應不是壞事。

問:在台灣,有許多人認為,相較於其他國家爭相開發中國大陸這個大市場,台灣似乎也應加快腳步跟進? 

答:台商到大陸投資還是小心一點才好。不錯,中國大陸有很多人口,但都是一個小市場。讓我舉個例子來說明;目前大陸每人GNP是三百美元,假設今年成長率是一0%,那麼,每人所得可增加三十美元;以十二億人口來算,整個中國大陸將增加三百六十億美元,但這三百六十億美元多半是花在生活費用上,能讓人民用來買進口貨的錢還是很少。

和美國相比,三百六十億美元只占美國人民消費極少的比例,因此,儘管美國的經濟成長率只是一%左右,而中國大陸的成長率高達一0%,但美國市場遠比中國大陸市場要大得多。雖然許多人認為中國大陸市場很大,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十二億人口並不等同於「大」市場,因為平均國民所得太低了。

當然,香港和台灣在語言、地緣及文化各方面。都比其他國家進軍中國大陸市場要占優勢,和大陸貿易往來倒也無可厚非。

台灣企業只有兩條路 

問:目前台灣的產、官、學界正籌思「大中華經濟圈」的構想,希望以此加強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的經貿合作,你認為這個構想是否可行? 

答:我想,台灣應考慮的是,在這個經濟圈裡,是否仍會有外資到台北來?就投資環境而言,香港和台北在同一經濟圈裡,外商只須在各種硬、軟體條件都很完備的香港投資就好,為什麼要到除了有錢外,其他條件都不及香港的台北來?

就市場考慮而言,外商也或許會認為,終極目標是在大陸,那麼他寧可選擇大陸,而不須選擇到台北投資。台灣可以和大陸發展經貿關係,但不能讓外商因此不到台灣來投資。

問:如果「大中華經濟圈」成形,對台灣經濟會產生什麼影響? 

答:我想對台灣的好處並不太大。就如我剛提到的,中國大陸從許多方面來看,不算是個大市場,它可以是附加的市場,都不能取代歐、日、美,成為主要的外銷市場。

以台灣目前的高薪資水準來講,如果我是台灣企業的老闆,現在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讓我的產業升級,生產高品質、高利潤的產品,既可以符合台灣的一般薪資要求,同時仍能獲取利潤;另外,就是讓產業外移到有廣大低薪人力的中國大陸,繼續從事低工資、低報酬的次級產品。

兩岸形成共同市場後,比較值得擔憂的是,多數企業會選擇後者那條容易走的路,把多數資本用到大陸設廠,而不在台灣致力提升產業層級,這是很危險的。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問:你提到未來世界經濟有逐漸走向管理貿易(managed trade)的趨勢,在這種客觀情勢下,是否可提供一些突破貿易壁壘的策略,給台灣參考? 

答:未來,歐洲將導引世界經濟走上管理貿易之路,在這種情形下,如何打進市場是很大的問題。特別是對依賴洲際貿易的南韓、台灣,這些國家必須很認真地去考慮這個問題;機會不會自己掉下來,應積極和歐、日國家展開貿易談判,爭取進入這些市場的管道。

不過,和歐、日爭取進口機會將是很困難的,最好的辦法恐怕還是把產品銷到美國去。畢竟這容易得多了。 

歐、日市場難進入 

問:不過,你不是建議美國應關閉市場一陣子嗎? 

答:我說的倒不是美國要關閉市場;我著眼的是,美國應想辦法減少貿易赤字,做法不外是出口多一點,或進口少一點,也可能兩者同時並進。可以預見的是,美國市場將不會持續擴大。

儘管如此,台灣要賈東西到日本很難,要打進歐洲市場也不容易,相對而言,美國市場仍是最可能進入的。

問:在台灣已經有許多批評,認為台灣太依賴美國市場,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總是很危險的,不是嗎? 

答:這種考慮誠然不錯,只是,除非你能找到替代市場,否則又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要想變得富有,第一,你只能賣東西給富有的人;第二,全球只有歐、日、美三個市場有買得起你產品的有錢人。

如果你不選擇美國市場,只有選擇歐、日,但未來歐洲會把購買台灣、南韓產品的機會,保留給產品層級相近的波、捷、匈等東歐國家;而日本市場方面,台灣工廠或許可以賣些零件給日本企業,都不太可能賣整個成品給日本消費大眾;以南韓的現代汽車為例,他們可以賣很多汽車到美國,卻沒辦法賣一輛車到日本。除非日本願意改變政策,開放市場,否則,南韓、台灣是很難打入日本市場的。

問:但要賣東西到美國似乎也愈來愈難,尤其,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形成「北美自由貿易區」後,對台灣將很不利? 

答:墨西哥納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後,對南韓、台灣的影響倒還不大,因為台灣產業的層級遠高於墨西哥;泰、印、馬的產業及薪資層級和墨西哥相當,受的衝擊將較大。

問:你認為東歐國家將是台灣的主要對手? 

答:主要是指在歐洲。歐洲會將台灣、南韓產品趕出這個市場,以換得一些空間給東歐國家;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德國人,你會選擇買台灣產品,同時又負擔高稅去扶持東德經濟嗎?你當然不會,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台灣產品趕出去。

和美國建立共同市場 

就整個趨勢來看,台灣、南韓和美國經濟合作,遠比和日本容易,所以我建議,台灣、南韓不妨和美國建立一個共同市場;共同市場並不見得要地緣接近,你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建立共同市場,只要能獲取市場,互利共存,就可以合作建立共同市場。

問:你曾指出,我們政府似乎沒有具體策略去適應新的經濟情勢,現在你仍如此認為嗎? 

答:台灣過去在經濟發展上的確相當成功,但現在你們更應考慮,怎麼在未來保持戰果?要在未來成功,關鍵在於所有國民都體會到,世界經濟局勢已在轉變,如果全民都有這種警覺,政策就會改變,畢竟民主國家的政策是由下而上,而不是由上而下。歐洲就是如此,並不是歐洲各國政府想要統合,而是歐洲各國人民都有這種想法,即使是平民也警悟到局勢在變,才能影響政府決策,而有現在的成果。

(許耀雲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