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先進國家國中、小體育課時間每週平均約180分鐘,高中每週平均約120分鐘。根據《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我國國小、國中和高中職體育課每週平均分別為74.8、91.8和110分鐘,和歐美國家體育課時數相比有明顯落差。
根據教育部體育署調查,國內半數以上的學生喜歡體育課,國小更高達近7成5,但到了國中、高中生喜愛體育的程度逐漸下滑,高中生的比例為6成5。國小學生一天運動量達30分鐘比率還有近7成5,但到了高中也只剩下4成6。可見在升學壓力之下,隨著年級增長,運動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逐漸降低。
但事實上,聰明學習靠運動,可惜許多老師和家長並未體會這點。美國哈佛大學教授John Ratey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指出,運動有益改善與提升健康、情緒與智力,透過運動能刺激腦幹,提供能量、熱情和動機,還能調節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穩定情緒,增進學習力。
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任魏國珍也表示,國外調查顯示,每天固定上1小時體育課孩童,學業成就比沒有固定上體育課的學童來得好,由於運動導致耗氧量增加,促進血液循環,許多帶氧血紅素進入腦部,讓人思考靈活,幫助有效學習。
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表示,八大智能中,國人最不注重運動智能。他最近訪視校園,發現仍存在體育課被借課的情形,且老師一借不還,另外,專業體育師資也遠遠不足。教育部體育署署長何卓飛回應,推動12年國教後,學生在國中階段無須背負太多課業壓力,從今年度開始,希望借調體育課的情況不要再發生。
他強調,過去推行「運動333」(每星期至少3次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運動時每一分鐘心跳達130下),希望進化到「210」原則(每週運動量累積達210分鐘以上),除了落實體育課,也要增加運動社團的參與率,達到「一人一運動、一校一特色」。
(圖片提供∕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