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日本4000家,台灣血汗企業有多少?

彭漣漪
user

彭漣漪

2013-08-13

瀏覽數 17,600+

日本4000家,台灣血汗企業有多少?
 

日本厚生勞動省大臣田村在8月指出,正職工作不好找,日本年輕人忍受長時間加班、雇主不給投保等待遇,血汗企業已成為日本嚴重的社會問題,全日本約有4000家這類公司。

厚勞省定義的血汗企業,是大學畢業生進入公司後三年內離職率過高、常接到投訴或發生過職災的公司,一旦發現,政府將採取作為,杜絕企業對年輕員工「用過即丟」的惡行。

那台灣有多少家「血汗企業」?《勞基法》血汗企業黑名單條款2011年上路,賦予地方政府公布的權限,某媒體根據過去一年各地政府公布的黑名單,在2013年7月統整出930家企業,指出國光客運、家樂福等大企業違法嚴重,但勞工團體認為名單不全,因為各縣市黑名單標準不一,新竹科學園區等管理局等地方政府2年來從未公布違法名單。

勞委會定義的「血汗企業」和日本不太一樣,對象也不是主要針對年輕人,台灣的條件包括超時加班、未依法給加班費、例休假、給薪未達基本工資等。

日本愈來愈關注年輕人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年輕人普遍性就業比上一代困難,企業認為招募容易,不特別重視,有些公司一年後就淘汰半數,年輕人低薪、工時長現象不是少見。

台灣年輕人現在求職同樣是戰戰競競,態度積極,不少願意屈就低薪、長工時,只為求得一份正職。104人力銀行教育網設計主任魏嘉楠,第一份工作是廣告公司設計助理,工作包括:幫大家買吃的,一天要買兩次;幫老闆倒垃圾、整理抽屜。他幾乎每天在公司待到深夜11點,週末也加班。還好在那五個月內學了不少東西,包括電腦操作、網頁設計,還學會工藝皮革雕塑。他覺得當菜鳥就多做事、多學,能吃苦耐勞。

景文科技大學指出,為提前「卡位」,不少學生在就學期間就到企業工讀,甚至願意領取比基本工資更低的待遇,只為了比同儕早一點與企業接觸;此外,愈來愈多企業循工讀管道找新人,等學生畢業後正式成為正職時,薪水有可能壓得比正常標準低。「這是大學畢業生薪資愈來愈低的原因之一,」一位景文的管理者指出他的觀察。

台灣就業市場多年前還是「賣方市場」,求職者東挑西選;現在則是「買方市場」,換企業東挑西選。全世界大局如此,年輕人或許無從選擇,職場專家多半建議,不妨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畢竟,養成自己的能力,未來才有談判的籌碼。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