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出國時,去過了各大城市的機場,然後再回來看看我們的桃園機場,心裡面的感受是什麼呢?
航空城計畫延宕了十八年,到底做或不做,也沸沸揚揚的吵了好多年,就如同各大公共建設一樣,只要到了選舉階段,就成了政治人物手中玩弄選民的籌碼,日子久了,人民累了,政府如何拿出魄力,讓台灣人民重燃希望呢?
【原文節錄】
如果,航空城與自貿區計畫成功
台灣人,的確悶很久了。曾經,我們以「奇蹟」形容台灣經濟。然而,如今我們用的形容詞,卻是:「悶」。
近年來在各項國際競爭力排名中,總是只拿「退步獎」。今年出爐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IMD)全球競爭力報告,從去年總排名第7名落至第11名,經濟表現也從原本的13名掉到16名。
缺少外商直接投資,是一項重要警訊。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表的「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中,台灣在2011年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金額是負19.6億美元,還輸給北韓,在211個國家中只贏非洲安哥拉。
洛桑管理學院院長杜道明今年4月來台就建議,台灣應鬆綁法規,加強吸引外資與外來優秀人才。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數字,是象徵景氣指標之一的貨運量。根據世界貨櫃港排名,台灣第一港高雄港的貨櫃裝卸量從2000年排名世界第3,跌落至2012年的第13名。
悶經濟,與台灣產業外移、卻又沒有新增投資案有關。
迎接挑戰,近年來政府兩項經濟大菜正要端出。分別是「愛台十二項建設」的桃園航空城與「黃金十年」計畫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然而,航空城計畫土地尚未徵收,自由經濟示範區尚在規劃階段,一切還有變數。只是,雙管齊下,一場改變台灣觀念的「經濟維新」運動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