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支iPhone上市的日期是2007年6月29日,宸鴻執行長孫大明記得很清楚,因為宸鴻正是在這個日期的前四個禮拜,開始製造供給蘋果的觸控面板。孫大明預估,今年會有12億支的手機配備觸控面板。
上個月台北電腦展的宸鴻攤位,展示各種最新筆電以及all-in-one的個人電腦。然而孫大明更興奮的是,從相機到車子,觸控面板會用在更多其他用途。像是電動車製造商Tesla,就將17吋螢幕裝在其S系列的電動車上;孫大明認為,其他的製造商都將會效法。
台灣以往是絨毛玩具、雨傘的製造地,現在早已轉變成高科技圈的一環。經濟學人認為,台灣是產業政策成功的少數例子(雖然大多針對硬體而非軟體)。
1973年,台灣成立了工研院來培育科技業。
1976年,從美國公司RCA手中成功轉移半導體技術。
1983年,成功複製了IBM的PC技術。
2000年,工研院建立了幾間個人電腦公司的聯盟。
現在,資訊及通訊產業,佔了台灣GDP總額的三分之一。台灣更主導了筆電產業,不過現在人們較傾向購買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
對一些台灣公司來講,電腦流行趨勢的變化是個大禮物,宸鴻是其中之一,另外一間受惠的公司是台積電。這個變化對其他靠電腦獲得成功的廠商來講,則是個嚴峻挑戰。
台灣有兩間電腦製造商都位於世界前五大,華碩以及宏碁,但整個電腦產業是比這兩間公司大上許多的。這個業界通常是以無名的ODM形式,幫HP、戴爾、聯想,也會幫宏碁、華碩等廠牌代工。
ODM的利潤很低。基本面來講,毛利約3-5%,淨利約1-2%。如果量大的話還沒有問題,但有些廠商會因為營收減少而面臨困難。更糟的是,利潤還越來越薄。
PC產業的榮景已經結束了,幾間ODM的領導大廠了解到他們無法永遠靠PC生存。台灣進入後PC時代,一些廠商積極跨足成長中的領域,像是行動通訊。其中和碩是最積極的。今年和碩的營收比去年多出40%,而其他的ODM廠還是停滯不前。根據傳聞,和碩將會用跟鴻海相同的價格,從蘋果拿到更多訂單。
然而手機市場的競爭也非常激烈,不只在ODM廠間,台灣廠商在高端必須要跟三星抗衡,同時還得跟眾多便宜、無名、但品質快速上昇的中國Android平版電腦製造商競爭。要領先中國廠商一定程度的訣竅是,用好品質來證明高價是值得的。
鴻海已經認為iPad跟iPhone是過於甜蜜的負擔,而想降低跟蘋果的結盟程度,鴻海現在往零售業邁進,並且希望可以發產出自己的技術,為了這個鴻海打算在台灣聘雇5,000到1萬名工程師。7月2日,鴻海已宣布他們申請了台灣的4G執照。
台灣的後PC時代,除了跨足行動領域,部分廠商也選擇進入提供行動裝置儲存、運算數據的雲端服務。廣達、英業達、緯創都在這個領域有所發揮。
「台灣企業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資策會分析師認為。面對來自中國大陸和南韓的激烈競爭,這些企業必須在短時間內進行改造,以適應變遷中的環境。(朱乙真)
(新聞來源:經濟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