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文化協會今年暑假將推出「法國時尚農業工作坊」,由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苑倚曼帶隊20位年輕人,汲取法國農村經驗,打造台灣自己的時尚農場品牌。
出發前,世界公民文化協會先向法國在台協會取經。法國在台協會學術合作與文化處處長金默言說,農村是法國的根,也是每位法國人的一部分,融合現代文化,也將傳統文化往前推進。
金默言自己本身就是融合多元文化的例子。他是法國人,說上一口流利中文,在大陸工作4年、日本5年,2010年來到台灣,至今第3年,還向南管樂團創辦人及音樂總監王心心學起南管。
或許,包容各種文化,把相遇的事物,都視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一種獨特的法式浪漫。以下是訪談精華:
我在日本待了5年,台灣待2年,日本人對於英語、法語都不太感興趣,但他們非常有禮貌;台灣人則是太熱情了,我們在這裡非常舒服。
不過,我有一個小觀察。我在台灣參加過一些婚禮,每次都覺得缺少感動。台灣的婚禮上,爸爸媽媽是主角。第一主桌通常是新郎、新娘和他們的父母親,以及父母親的至親好友、師長、企業界或政界名流,按照社會階級地位排位子,新人最親近的朋友反而排到後面,但主角應該是新人啊!在法國,新郎、新娘最好的朋友坐在主桌,父母親是坐在後面的。
很多人說巴黎是文化之都,文化之都是什麼意思?事實上,法國在推廣文化方面,並不考慮這是來自什麼人、什麼地方的文化,而是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都可以來到法國創作。對法國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至關重要。
法國最美的地方是鄉下農村。我家在距離巴黎大概200公里、兩個小時車程的一個小農村,村裡有幾百個人,我住在一棟16世紀的房子,有些人會問我,我怎麼可以生存在這麼老的房子?他們沒辦法想像。但事實上,我們的農村生活非常現代,並非僅只有農業而已,還有圖書館、學校和博物館等,具有生活的不同面向。
小農村有各式各樣的人,也經營民宿,我們的民宿很美、也很特別,不是讓觀光客來拍照、上傳打卡,這樣有點刻意,最重要的是你可以來感受我們怎麼生活,我做奶酪請你吃,你會做年糕,你就做年糕請我吃,我們一起吃飯享受,就算不特別做什麼也可以。
這裡可以說是一個社群,也有很多通勤者,我們平日在巴黎工作,週末日回到農村。對我們來說,農村是法國的根,也是每位法國人的一部分。
現代化不是要你忘記過去的文化,而是把過去文化往前推進。我在台灣跟王心心老師學南管,有些南管音樂是傳統的,有些融合現代,但這些都是南管音樂。就像是你現在聽莫札特作品,還是很現代。
我父親和母親都是巴黎人,我外婆是義大利人、外公是比利時人;爺爺是英國人、奶奶是法國人。我不管去哪個地方,我想,我就歸屬於這個地方。如同你會說國語、英語,這些語言和文化造就你,成為你的一部分。
(圖片提供∕法國在台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