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深入南極最深處 看見《最後的藍海》

耗費六年 探討生態危機

王美珍
user

王美珍

2013-04-25

瀏覽數 25,950+

深入南極最深處 看見《最後的藍海》
 

如果有一天,「百萬小學堂」出了以下題目:請問「羅斯海」(Ross Sea)在哪裡?「鱗頭犬牙南極魚」(Dissostichus mawasoni)是什麼樣的魚?

若沒意外,大概所有的人都要被淘汰了。就算公佈答案,聽了一次恐怕也很快就忘了。因為,大部份的人都會覺得和自己沒啥關係。

公佈答案: 羅斯海位於南極,是地球最南端之海洋。 那個看似拗口的學名,就是台灣人其實並不陌生的「圓鱈」(南極鱈魚),羅斯海就是牠們的家鄉。然而,正因為我們始終缺乏連結桌上的食物與背後環境的知識,這個地球的未來,正被我們不自覺地一點一滴吃掉中。

大部份的人沒有去過南極,那是一塊神祕的陌生之地。參加旅行團,甚至要幾十萬到上百萬的團費。然而,26日即將在台上映的紀錄片《最後的藍海》, 藉著鏡頭深入南極最深處的羅斯海,探討捕撈圓鱈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由紐西蘭著名的野生動物影片製片人Peter Young,耗費了長達六年的時間拍攝而成。

漁業奧運比賽 要錢不要命

羅斯海,由於地處偏遠,是地球最後一片原始的海洋,這也是珍貴的南極鱈魚的棲息地。南極地的自然生態豐富且稀有,1961年的「南極公約」即將南極列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護區,禁止各國開發或作為軍事用地,只提供科學家進駐研究。

然而,吊詭的是,此項看似捍衛生態的公約卻只保護南極的陸地,卻不保障海洋。由於南極鱈魚處深海,體型大,肉質雪白鮮嫩富彈性,可以賣得高價,又稱為「白金」(white gold)。自1996年第一艘紐西蘭破冰漁船進入捕撈後,南韓、英國等國家漁船也競相進入淘金,宛若一場漁業的奧運比賽。

根據片中科學家的統計,自從工業化的漁撈進入後,已經消滅了九成大型魚類。荒謬的是,南極鱈魚的英文俗名又叫「toothfish」 ,由於名稱不雅影響銷售,在北美甚至又改用「智利海鱸」(Chilean sea bass)的名字,卻其實根本不是產在智利,人類為了賺錢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由於此漁場位於南極最深處,進入其實非常危險。2010年與2011年一直「衝衝衝」的南韓就有兩艘漁船沈沒遇難。為了淘金,不止不要魚命,甚至也不要人命,令人匪夷所思。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地球最後完整海域生態系 即將消失

為了美食,人類付出的代價多嚴重?由於南極鱈魚成長速度緩慢,大約到13-17歲才會成熟產卵,片中科學家說:「我們幾乎沒有看過幼魚,甚至不知道牠們在哪產卵」,一旦過度捕撈,此物種即有滅絕危機,讓生物鏈失去平衡。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指出,羅斯海共有10種海哺類、6種海鳥、95種魚、上千種的無脊椎動物, 主要代表性物種包括阿德利企鵝(Adelie penguin)、帝王企鵝(Emperor penguin)等,其物種多樣性不但高,且有不少是當地特有或稀有的品種,皆可能受到影響。

此外,此海域自從1841年被探險家發現後,生態研究資料累積已達150年之久,是目前已知在地球上累積有長期生態資料最久的區域,也是研究氣候變遷對地球生態影響最有價值的地點,又被稱作地球上的「活的實驗室」(living laboratory),是人類能探討研究健康海域生態系及其功能的最後機會。

台灣有沒有漁船進入捕撈?邵廣昭指出,台灣的海功號早在1976年12月即已到達南極洋捕撈磷蝦(又稱南極蝦),「羅斯海雖然距離台灣遙遠,也可能沒有台灣的漁船跑到那裏去捕撈。但是在我們每年進口四十幾萬噸的海產品中,可能也會有來自南極的「圓鱈」,間接地成為謀殺這塊最後的藍海的殺手。」

如果這一輩子,我們都不吃圓鱈,會不會死?其實不會,一點也不會影響我們的生存。但是,我們的「一食之快」,卻可能造成地球生態一去不復返的影響。

目前,台灣同樣也面臨漁獲量越來越少的漁場浩劫,如何在經濟與生態之間取得平衡?此片值得深思。

深入南極最深處 看見《最後的藍海》_img_1 (預告片連結請按此)

(圖片提供∕佳映娛樂提供)

你可能也喜歡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數位專題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2024、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正式出爐,《奧本海默》(Oppenheimer)以13項入圍成了今年最大贏家,《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以11項入圍居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