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探勘的成本向來很高昂,預算動輒數十億美元。《金融時報》報導,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歐洲的綜合型石油公司發現,這個行業的成本迅速增加了10%。而韓國現代重工集團(Hyundai Heavy Industries)正在重金打造一艘鑽井巨艦鮑伯‧道格拉斯號(Bob Douglas),便是石油業成本增加的最佳佐證。根據報導,啟用道格拉斯號,成本預計高達六億美元。
雖然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等石油大國,開採石油十分容易,但由於中東是西方企業的禁地,西方企業只好遠赴天涯海角尋找其它剩餘的儲量。
根據《金融時報》,英國石油(BP)、荷蘭皇家殼牌集團(Royal Dutch Shell)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投資了數十億美元,把加拿大的瀝青轉化為合成原油,並將天然氣冷卻成可輸送的液體。此外,他們也遠赴北極海域和巴西近海,在一塊兩公里厚的鹽層下發現石油儲量。
《金融時報》指出,開採技術難度日益提高,再加上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石油需求量擴增,原油成本就跟著漲。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油價在過去十年上漲了三倍以上,2002年每桶 25美元,但去年已經上漲到110美元了。油價飆升,連帶影響了過去四年經濟衰退。
更令人警醒的是,石油巨擘已經無法準時,按照預算完成巨型開發案了。IPA(Independent Project Analysis)近期研究顯示,大型探勘和生產項目平均落後了22%,預算超支25%。
位於里海近海的卡沙干(Kashagan)大油田便是典型的例子,卡沙干大油田現在是世界上成本最高的石油開發案。為了阻擋里海的大片浮冰,埃尼集團(Eni)不得不把探鑽設備安裝在一座特別修建的人工島上。而且為了抵禦卡沙干油田蘊含的致命氣體硫化氫,第一階段的建造成本已經飆升至460億美元,比原定計劃高出三倍。
然而飆升的開發成本並沒有反應到石油產量上。埃尼集團的營運長克勞迪歐‧德斯卡奇(Claudio Descalzi)表示,國際石油集團的產量難有突破,過去十年各集團的平均複合成長率幾乎為零,新增能源產量被用以彌補舊油田的耗損量。殼牌集團董事畢邁新(Matthias Bichsel)認為,石油易開發的時代已經過去,石油集團紛紛轉向更偏遠、條件更惡劣的區域作業,因此石油成本將高於十年前的價格。(梁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