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屆行政院文化獎上周五(4月19日)在中山堂圓滿落幕。根據官方解釋,行政院文化獎是當今國內最高的文化成就獎項,自1980年設立至今,共有超過66位來自不同領域但德高望重的人士獲頒此殊榮。
然而,除了行政院文化獎,還有國家文藝獎、總統文化獎等,到底什麼是文化成就?誰又可以代表台灣領這個獎?綜觀當天頒獎典禮,本屆得主侯孝賢、李泰祥現身,做了最好的示範。
事實上,本屆大概也是文化獎頒獎典禮最熱熱鬧鬧舉行的一次,影視音各界重要人士出席觀禮的人數就約250名,包括電影導演李行、朱延平、鈕承澤、廖慶松、詩人管管、演員張震、音樂人林強、許景淳、黃韻玲、李建復、殷正洋、企業家如童子賢、邱復生等,可見兩位得獎人影響深遠,連擔任頒獎引言人的林懷民上台致詞也忍不住跳一下歡呼:「今年的文化獎令人滿意得不得了!」
侯孝賢〉取之文化,用之文化,百萬獎金捐樂生
今年66歲的導演侯孝賢,1983年拍攝《小畢的故事》開啟台灣新電影風潮,而後在《風櫃來的人》《童年往事》奠定個人風格,1989年更以《悲情城市》成為首部獲得威尼斯影展的華語電影,打開世界知名度,龍應台認為,「侯孝賢已是台灣的一張國際名片!」
在高雄鳳山廟口附近「混」大的侯孝賢,回憶自己頑皮的童年,「大量閱讀」開啟他的思想啟蒙。他強調,台灣應該從小開始培養閱讀的機會,「好的文字,才有深邃的思維,才有好的作品,好的文化。」
除了閱讀,從小到現在種種深入社會草根底層的歷練,也是侯孝賢深入文化創作的重要土壤。擔任頒獎引言人的政治受難者陳明忠即稱讚,侯孝賢是「台灣的良心」,解嚴前後,人人心裡頭仍住著警備總部,侯孝賢卻有情有義勇敢拍《悲情城市》。
當天上午,侯孝賢才到文化部為樂生療養院指定古蹟請命,下午又獲頒文化獎。他直言,樂生院民長期承受汙名,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對待,「樂生到底要不要列為古蹟?我們到底要不要文化?大家要好好想一想。」
侯孝賢說,他聽到院民骨灰罈的保存狀況後,自己想了很久,決定「取之文化,用之文化」,將一百萬元文化獎獎金全數捐出,做為樂生療養院重建的第一塊磚,語畢,全場掌聲響翻天。
李泰祥〉帕金森氏症纏身25年,音樂創作熱情從不止歇
頒獎典禮最後,在黃韻玲親自鋼琴彈奏《橄欖樹》,許景淳與唐曉詩等高昂的合唱聲中,李泰祥坐著輪椅,在女兒與大批醫護團隊陪伴下,步上舞台,全場起立致敬,鼓掌久久不歇,不少人眼眶還泛淚。
出生於台東的李泰祥,可說是台灣音樂界非常特別的創作家。除了有深厚的的古典音樂素養,早早擔任台北交響樂團的小提琴首席,而後實驗性多媒體創作演出不斷,更跨界流行音樂,寫出如《不要告別》《橄欖樹》等膾炙人口的名曲,1988年,李泰祥發現罹患帕金森氏症,25年來,他為了音樂創作,奮力與病魔對抗,展現堅韌生命力。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記得,1972年他從美國回來某個「致命的晚上」,他與李泰祥、許博允、三毛一起聊著如何用現代樂與跳舞合作,於是第二年,雲門舞集誕生了。林懷民認為,李泰祥的音樂塑造台灣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在那個哪裡都不能去的年代,李泰祥的《橄欖樹》呈現一個遙遠的夢想!」
病中無法言語的李泰祥,透過女兒李若菱唸出他的得獎感言,謝謝啟蒙他的音樂師長、一同共事的音樂家夥伴。他說,幾年前製作《安魂曲》時感覺奄奄一息,但最近一系列的大學音樂演出,又讓他感受到音樂聚合的美好。他謝謝行政院頒獎給他這位樂壇老兵,「為生命畫上驚嘆號!」
李泰祥強調,音樂是他的生命,「我的血管流的不是血,而是音符!」只要他一息尚存,就永遠不會停止音樂創作。如此熱情,全場深深動容。而後,包括許景淳、唐曉詩、李建復、潘越雲、殷正洋等圍著恩師李泰祥,合唱《一條日光大道》,李泰祥雖無法言語,仍奮力揮舞著節拍,眼神閃閃發亮,氣氛感人。
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侯孝賢與李泰祥出生於村落泥土,經歷貧窮、戰爭、離亂,一路走來滋潤台灣,使文明更豐潤、文化更深沉,幾乎就是台灣整個國族的記憶。而在頒獎典禮當天,兩位文化獎得主更以持續不輟的社會關懷與創作實踐力,寫下台灣文化史上深刻、美好且值得永遠記得的一頁。
(唐曉詩、許景淳演唱李泰祥先生作品。圖片提供∕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