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資源有限,環保無限

黃肇鑣
user

黃肇鑣

1991-12-15

瀏覽數 16,200+

資源有限,環保無限
 

本文出自 1992 / 1月號雜誌 第067期遠見雜誌

一九九0年,新上任的美國環保署署長瑞理(William Reily)認為,過去美國的環保政策主要是處理個別的污染事件,只是「頭痛醫頭」,很少考慮到環保事件對整體生活品質的影響,也很少深入研究公害對生態及國民健康的影響。瑞理就任後的第一件決策,就是要求環保科技顧問理事會(簡稱科顧會),以最先進的科學知識來評估各項公害,及其對國民生活和生態危害的程度,並予以分類比較。

由國會立法成立的科顧會有六十名理事,二百五十名科技顧問;經過一年的研究,發表了著名的「污染危害程度的分析」報告,這個報告的結論要點有:

一、對國民健康有重大危害的污染有:空氣污染、有毒化學物的曝露、室內污染(含二手菸、溶劑、殺蟲劑及甲醛)及飲水污染(如水內含鉛、三氯甲烷、致病微生物等)。

二、對生態有高度危害的環保問題是:破壞動植物棲息地、生物滅種及品種減少、高空臭氧枯竭及地氣候改變。

三、對生態及國民健康評估為次要的公害:農業用殺蟲劑及除草劑、地表水分輕微污染及空氣中的毒性浮塵。

四、對生態及國民健康評估為較低危險度的公害是:石油外洩、地下水污染、輻射性污染、酸雨及熱污染。

報告引發爭論

此一評估發表後,引起了許多爭論。支持的一方,以東部大都會選出的紐約州參議員莫民漢(Daniel Moynihan)為主。他認為以科學分析來比較公害對環境的影響,再以經濟效益作為決策及立法的根據,是最合理的。

反對的一方,以風光明媚的中西部選出的明尼蘇達州參議員杜倫伯(David Durenberger)為主。他覺得,今天科學家對環境所知仍然有限,不一定能作合理的公害程度比較。

譬如說一個石化工業退休的工人,因吸人太多溶劑得了肺癌,跟一個小孩子因鉛中毒而使學習能力受損,如何區分何者較為嚴重?部分專家認為,地下水污染並不最重要,但是今天的地下水是平均二百年前下的雨水,慢慢滲透而成的。我們後代子孫的健康就不重要了嗎?他主張,環保的優先次序應以民意和公平為主。

另一批贊成者為環保署主管及企業界領袖。他們天天面對堆積如山的法規、計畫、建議,深感以有限的人力及財力,所能做的實在有限,唯有借重專家的評估,才能有效運用資源。也許科學方法並非絕對正確,但是如果新科技提供了新評估,就可以調整優先次序。畢竟以專家的評估來影響民意,才能使民意不致太情緒化。

另一派反對以科技方法來評估的,是環保運動者及一部分教授,他們認為專家無法預測未來。

人們可計算出在高速公路上的失事率,可以用白老鼠來測試致癌物的毒害程度,但不能引申到公害對人類及生態的影響。他們更擔心,如果列明優先次序,那麼只有前面三、五項公害會受到重視,列在後面的項目,幾乎永遠輪不到處理的機會。他們強調,保護國民健康及保持生態平衡,是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因此,政府應該分配資源,而不應以人為的主觀,決定優先次序。

美國政府的財政年年赤字。要增加環保預算很難。所以環保署一方面盡力鼓吹已發表的環保優先次序,另一方面儘量將清理公害的責任,加諸較有財力的企業;同時也給企業界時間及開發預防公害的生產方法。

譬如說,如果環保署判定某塊有害廢棄物的地點必須清理,則該署只要在使用該地的多家廠商中,找到一家有財力的公司,由此公司負責清理,然後自行向其他公司索取分攤的費用。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致力預防公害

美國環保署又不斷執行重罰。最近幾個月處理了三大案子:匹茲堡惠林鋼鐵公司的三個工廠,因排放的廢水中含有重金屬及機油,影響了俄亥俄河下游三百萬居民的飲水,被罰六百萬美元;聯合技術公司非法棄置有害廢料,同意繳交三百萬罰金;十大石油公司的一千八百個加油站;讓用過的機油漏到下水道或深井,污染了地下水,各石油公司同意罰款八十三萬美元,並徹底清理污染的土壤及井水。

企業界在政府立法、環保運動者及民意的交相壓力下,如何因應?首先各大企業終於瞭解,要作好企業公民,必須盡力作好環保;對內要預防造成污染的製程,對外要處理任何排出的廢物。據筆者非正式估計,各企業運用大約二%的人力,來處理各項立法要求的報表、員工環保訓練及處理意外污染。

更重要的是,各企業紛紛致力「預防」公害的措施。下面是幾個例子:

一、簡化包裝:美國大都會區的垃圾,約三0%為消費品的包裝。3M公司過去生產的錄影帶用兩層包裝紙,製造單位一再要求減去內部的一層厚紙,但是市場及行銷單位極力反對,認為會影響銷路。後來,生產單位提出如果省去那層厚紙,可節省二十分美元,於是市場單位勉強同意。想不到新包裝一推出,其他各廠也立刻跟進。今天全球每年生產數億個VHS錄影帶,算算看節省了多少垃圾。 一九九一年德國政府通過了「包裝法」,重點是包裝材料必須不危害環境、可以重複使用;如果是大量運輸用的包裝,包裝材料要送回原出廠處,供下次運用。預計最近歐洲共同市場,也會立法要求六0%的包裝材料要循環使用。

未來幾年,各式各樣新的包裝方式,會日新月異的推出。

二、塑膠循環使用:美國垃圾中約二0%為塑膠,目前的循環使用率為一0%,即節省了約二%的垃圾;循環使用率最高的為鋁罐,約六四%,這是十幾年來全民教育的結果。美國塑膠工業下定決心,要在五年內將循環使用率增加到二五%;現在它們正大作廣告,贈送學校及消費者說明循環使用必要性的錄音帶及影片。

過去塑膠很少回收的原因是,再處理後的塑膠與新原料價錢相近,品質又缺乏保證。未來走的方向是,將回收的塑膠用在別的用途,譬如低密度者用於塑膠衣架,高密度者用於製造建材,可製成公園用的板凳、桌子等。環保的壓力愈大,工業界會發現更多的回收用途。

三、減少空氣污染:一九八九年起,各地報章發表環保單位測得的當地工廠所排放的廢棄物及貯存的危險化學品,有些大工廠一年釋放出一千萬磅的廢氣,確實驚人。

減少廢氣排出的治標方法,是排出前先予以燃燒;治本的方法是不要產生廢氣。工業廢氣主要來自蒸發的溶劑,目前工業界大量投資研究不用溶劑之製程。而美日汽車排氣也逐年改進,相信未來十年,空氣污染會大量減少。

四、同業合作:企業界為了應付日增的環保立法,必須與同業合作。數年前筆者代表3M公司,參加每兩個月在紐約市舉行的環保小組協調會,與會的大公司有杜邦、柯達、富士、柯尼卡、愛克發(AGFA)等。各大企業平常是商場上的對手,但在環保問題上,卻須共同研究,為消費者提供可靠的資料,作為政府立法前的參考。

頒發環保挑戰獎

美國政府為了鼓勵民間參與環保,一九九一年十月三十一日發表了「環保挑戰獎」,由布希總統親自頒發。除了三十多家大小企業,還有報導環保教育的報紙、童子軍、電力公司、化學工業、大學、日用品生產者,麥當勞及食品公司等,都因對環保有貢獻而得獎。

美國的環保運動已經從兩極對立,走入理性的辯論;更進而嘗試「官學民商工」合作的路。向前看,到西元二000年,美國用於環保費用會達到國民所得的二.七%;這樣龐大的支出,是有意義的,也是必要的。

(黃肇鑣為3M公司科技部門經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