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政策不足缺資金 台灣生技產業面臨重大挑戰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12-07-25

瀏覽數 12,650+

政策不足缺資金 台灣生技產業面臨重大挑戰
 

30年前,台灣生技產業和電子業開始同時發展,可是,成果卻始終不如電子業,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IC)首席顧問蘇懷仁認為,長久以來,生技業面臨政策無法延續、缺乏基金募集機制等諸多挑戰,需要政府伸手協助。

隨著台灣、大陸、印度、韓國、新加坡等亞太國家發展生技業,亞太地區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由工研院主辦的「2012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ioBusiness Asia)」在24日登場,吸引美國、澳洲、日本、新加坡、韓國、加拿大、大陸等多名業者組團前來,尋找投資標的,人數和規模都創歷年新高。

受邀演講的蘇懷仁在美國擁有多年研發新藥的經驗,他在去年11月由行政院延攬,回台成立生技整合育成中心,從學術界發掘可以變成生技產品的研究成果。

經過半年多訪查,他已在新藥、醫療器材兩個類別,發現肺癌、肝癌和肺炎等潛力研究,並且需要3億台幣作為育成基金,讓這些研究能夠變成新藥,賣到國內外。可惜的是,政府缺乏特定單位,沒有出資協助早期研究,民間也因為擔心投資風險,不敢投注,所以,已經發生募資困難的窘境。

蘇懷仁認為,政府應該站出來,提供生技基金,如果政府無法建立募資機制,他考慮仿照私募基金的會員制,由特定投資者成為出資會員,他們擁有優先購買權,目前已有國外創投向他表達興趣,只是這麼一來,國人的研究心血將會流到國外。

此外,政府補助研究經費,往往以一年為期限,研究者得年年申請,蘇懷仁說,相較韓國,政府一口氣提供九年十億美元,研究人員不必擔心明年沒有經費,即使到頭來無法研究成功,韓國政府也會鼓勵他們另起爐灶,尋找新的成功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的9年10億美元計畫並不會隨著政府改組而停頓,即使主管官員更換,發展政策仍不受影響,蘇懷仁認為,韓國過去也遇過經費斷坎的問題,有借鏡之處。

「我不知道今年底能不能拿到基金,培育潛力研究,發展成為新藥,」他帶著無奈的語氣表示,原本希望一年內可以開始扶植研究新秀,由於還欠基金東風,能否如期進展,看來需要政府解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