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騰一時的台大校長辭職風波,終於成為過去;但追究肇因,政府機構內部缺乏溝通,拙於傳播的現象,確實令人駭異。
郝院長嚴詞責怪台大校長,雖然與他的性格有關,但他據以言責的資訊是什麼?或根本沒有相關資訊,都是行政院幕僚單位的職責。
非僅如此,行政院所屬單位,如治安單位、教育部,他們如何提供資訊;說明事發當時孫校長人在何處?正在做什麼?或者根本未提供任何資訊,也都要負起一部分責任。
綜觀全局,政府內部的溝通,以及單位與單位之間的溝通,都是有問題的。證諸前一陣總統府與行政院之間,對我國參加聯合國的條件,說法分歧,顯然問題存在不只一天了。
政府每每要求大家團結一致,自己內部卻忽略了社會過程中最重要的「溝通」,豈不怪哉!
其實,現代組織傳播中要求的溝通,和傳統中國政治文化,常常相互牴觸、矛盾。首要問題是,官員常自認為個人權威高於一切,與屬下沒有必要溝通,形成根本上的「不願溝通」。於是總統府不與行政院溝通,行政院不與部會溝通,結果造成了政府內部的不協調。
儘管傳播或溝通理論說得天花亂墜,兩造之間願不願意溝通,乃是一個成功的溝通先決條件。傳播理論中,雖然提供了許多知識、技巧,然而即使親密如夫妻、母子之間,只要有一方不願意溝通,整個傳播行為頓將失據。
掃除溝通障礙
所以我們建議,政府各級單位應冷靜下來,思考一番,特別是各相關單位首長,皆應虛心檢討,是否有顯性或隱性的不願溝通者橫互其間。前者如性格上的好惡,根本不願與人溝通;後者如忙碌的主管,無暇獲取資訊,或獲取不當資訊,導致錯誤的判斷。
我們更希望政府首長,在做任何決定,或發表重要談話以前,必須反問幕僚單位,這麼決定、這樣說話,有無足夠資訊支持,否則就要主動繼續追問下去。
總之,政府內部的溝通與企業組織溝通一樣,其成敗首先繫於溝通意願,其次則是溝通管道如何維持暢通。它們的努力方向包括:
--溝通是一件必須持之以恆的日常工作,時間一久習慣成自然,溝通管道自然暢通。
--溝通必須擺脫傳統官僚系統中的「命」與「受命」關係,否則很難獲取完整、正確的資訊。
--任何機構內,由下而上的溝通必須避免被動消極、流於負面,或僅是回饋式的傳播。
--在下位者,基於職責所在,應隨時提供正確資訊,不能從官僚立場,專門傳遞取悅長官、欺瞞長官的資訊。
--政府機關因組織龐大,發行類似「新聞信」的小冊子甚為必要;它也許不能擔負重要事件立即溝通之責,都是一切溝通的基礎。
--「溝通」一般分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兩種,有時不拘形式的非正式溝通,反而能有較佳的效果。
--良好的政府組織溝通,務必使每一個組織成員都成為活躍的傳播者與受播者。
(潘家慶為政大廣電系主任,著有「媒介理論與現實」,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