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市場期盼多日的遠期外匯交易,終於在日前重新開放了。然而,此次開放,卻是在中央銀行設計的「局部」管制措施下進行。使人不得不對開放後的經濟效果,抱持懷疑和憂慮。
其實,政府在擬定任何公共政策時,都不免受限於各種環環相扣的制度。而任何一個制度有缺陷,往往為其他制度或政策帶來包袱。過去遠期外匯市場不開放而導致的政策包袱,便是最好的例證。
具體而言,中央銀行在過去幾年間,或最近幾個月來,均先後面對巨額貿易順差產生的台幣升值壓力。為了保持身為貨幣當局的中立性,中央銀行大可放手,讓市場決定台幣升值的幅度。但是,由於遠期外匯市場沒有開放,出口商失去可以避險的管道;此時,中央銀行若坐視台幣升值,實無異將出口廠商置於危崖,斷其退路。
於是,中央銀行被迫介入外匯市場。以台幣緩慢升值方式,替出口商承擔風險,但也因而造成貿易順差無法平衡,以及熱錢大量流入的現象。結果是貨幣供給量失控,使得金錢遊戲和通貨膨脹的威脅至今猶存。
收放之間勝敗難料
不過,這次的遠期外匯交易開放方式,並沒有讓中央銀行將此一包袱完全丟開。因為,市場開放是局部的,央行限制交易必須是商品進出口才能從事遠期外匯交易。
這項措施從表面上看,還是為了減少外匯市場的交易風險。它一方面給予進出口廠商購買遠期外匯的避險機會,同時又限制過多投機者進場,防止遠期外匯市場的投機風險,可以說是一石二鳥之計。但實質上,這些措施卻有可能加重市場的投機和不確定注。
因為期貨交易在本質上即是利用買賣風險,來維持價格穩定,並分散風險的活動。市場買賣雙方的交易動機,均是為了「投機」。此時,價格變動與否,一方面取決於投機雙方對後市的預期,是「利多」大於「利空」,亦或「利空」大於「利多」。另一方面,價格變動也取決於個別投機者在主觀上,是否有能力透過本身交易量來影響均衡價格。當市場參與人數眾多時,個別投機者對市場價格的影響便愈小,此時;市場價格愈能取決於客觀環境變化,風險也會相對的減少。
如今中央銀行限制只有進出口商品才能買賣遠期外匯;此一限制必然減少市場交易量,結果是每一筆交易所能左右市場價格的能力增加。於是一個為分散風險而成立的遠期外匯市場,受了此一不當的限制,最後反而又製造了另一項風險與不確定性。
屆時,中央銀行是否又要介入遠期外匯市場交易?這正是令人擔心與不安的地方。
(林全為政大財稅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