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加利市,鐵絲網順著公路的中線而築。鐵絲網就是美墨邊界,兩邊各分四線的柏油馬路上,車如流水,同樣的福特、克萊斯勒、福斯。從外觀上幾乎難以分辨那一邊是美國,那一邊是墨西哥。
一九六七年墨西哥政府通過「加工保稅法」,規定在邊境八十英里的帶狀地區可設立保稅加工廠(Maquiladora),所有為了裝配成品而運入墨西哥的原料、工具、零件和設備,全部免稅;將來成品出口時,這一部分的成本仍然免稅,只就附加價值抽稅。
在此一誘因下,美墨邊境的加工廠逐日增加。目前全墨已有一千多家加工保稅廠,其中八百多家集中在邊界地區。
加入投資熱戰
一九八九年五月,新的外人投資法公布,取消舊法中有關外人投資設廠的地區限制、行業限制和所有權的比例限制。外人投資不再是美墨邊境州府的專利,各州立刻加入吸引外資的熱戰中。
「提瓦納距聖地牙哥只有兩小時車程,而且濱臨太平洋,長榮公司的貨櫃船一個月三班,運輸交通再便利不過。」邊境城市提瓦納市佛蒙多工業園區執行祕書莫蘭諾指著碧藍的海洋說。
位於墨西哥東岸的塔馬烏利帕斯州也不示弱,州長維亞瑞爾說:「我們面向大西洋,北上可到美國東岸,南下可到拉丁美洲。」
中部的哈利斯科州工業推廣室主任培瑞茲,在牆上的大地圖上指點:「你看,我們這兒四通八達,氣候又好。」
一時之間,上自中央政府官員,下至民間工商團體負責人,全都有志一同,成了拉攏外人投資的最佳說客。一九九0年的外人直接投資金額也立刻由一九八九年的二十五億美元,遽增為四十二億美元,成長率達六八%。
除了免稅,墨西哥吸引外資的最大本錢,是地理位置。一九九0年美墨自由貿易談判開始進行後,北美地區美、墨、加三國總計三億六千萬人口,五千九百億美元國民總生產毛額,兩千兩百億美元的貿易額,成了世界各國夢寐以求的市場。
接近市場,產銷上可以享有莫大的便利。目前日本人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資金額累計達兩百六十多億美元,按照一家日本銀行針對日本企業向海外投資的動機所做的調查顯示,四三%的公司是為了接近市場,更有效地掌握資訊,拓展行銷管道。
在提瓦納設廠生產電扇和玩具模型的台灣達達公司總經理王朝欽也有類似的看法:「拿資訊比較快,比較完整,顧客的反應馬上知道,馬上改良。」
多少賺了一些
總部設在芝加哥的美國科金家具公司,原本每個月至少向台灣定購二、三個貨櫃的家具,「自從在提瓦納設廠,我們對台灣的倚賴就大為減低了。」美籍墨裔的總經理解釋這項轉變的原因:「以前向台灣定貨,有了問題我們得飛幾千英里,花一個禮拜去解決,現在只要「過條街」,就一切OK。」
接近市場,運費低廉也是一個優勢。
從台灣赴美的家具商靳秉哲,雖然言談間流露對家鄉探濃的依戀,但考慮到「龐大的家具,龐大的運費」,仍然不得不務實地在美墨邊境設廠。設廠不到三年,從台灣進貨的比例,已從一00%降到七0%,將來還計畫降到一0%。
至於墨西哥喜歡強調的工資優勢,反倒見仁見智。
「不要一味追求低工資,」在墨西加利市開發工業區的雅格美公司董事長朱亨湧認為台灣發展到這個程度,應該追求產銷的高利潤,「不能老是計較那一點人工錢,拚了老命,賺不到多少利潤。」
七月分剛從墨西哥勘察工業區和投資環境回來的榮工處國外部副主任黃瑞麟,甚至不認為墨西哥的工資便宜。
墨國的工資結構相當複雜,政府不但依技術難易和勞動量,規定每一行業的標準工資,而且還依工廠所在地不同,如美墨邊境、大城市或小鄉鎮,而有不同規定。標準工資加上社會保險金、職業保險基金、勞工住宅基金、聯邦薪資稅、州稅、托兒基金及各種獎金,「還要加上效率差所增加的成本,七七八八算起來,」黃瑞麟說:「雖然比台灣便宜,和東南亞、大陸比還是貴得多。」
不過如果以整個成本結構來看,省了稅、運費、工資;加上廠房、水電、服務費也多少省一點,算下來利潤仍然相當可觀。
雖然接受本刊採訪的廠商多半不願透露利潤,但幾乎每家都在做擴廠計畫,如本田機車在瓜地拉哈拉設廠不到三年,生產機型由一型擴充為五型,營業額和員工都增加了兩倍。達達公司計畫明年擴產三倍,由今年的二十萬台增加到六十萬台。做家具的斬秉哲甚至指出,家具業的毛利可高到三五%左右;他也在計畫明年擴建兩幢廠房。
問題出在管理
但是在墨西哥投資並非一無風險。「這兒工廠的倒閉率比美國高出四倍。」在美國也有設廠經驗的斬秉哲透露。
主要的問題出在管理。(見管理篇)
墨西哥的工會勢力在薩林納斯總統的強硬手腕下,近年已溫和的多;「一般保稅加工廠幾乎很少感受到工會的壓力。」遠東貿易服務中心主任李以安說。然而在馬塔摩拉市設廠生產螺絲的同光企業,最近正與工會鬧得不可開交。「一定要會管理,否則每年兩次調薪關頭,他跟你鬧得沒完沒了。」曾任同光企業總經理的潘煥章說。
另一件較令人頭疼的事,就是零件和設備的供應問題。
墨資電子工廠索諾的墨裔副總經理羅何談到他親身的經驗:「我們不是不願意用本地產品,實在是品質和交貨都不夠穩定。」該廠曾經整批零件在停電時軟化變形,也曾經為了一批高標準的零件,談遍全墨西哥的相關工廠而不得。「也難怪日本人投資,都是帶著自己的衛星工廠來。」羅何歎著氣,似乎為不振的墨西哥本土工業而氣餒。
達達公司的王朝欽也透露,該廠所有機器設備,包括線路,都由台灣運去。「加了運費還比在本地買便宜,又比較可靠,」他說。
曾經墨西哥的整體經濟情勢令許多海外投資卻步。墨西哥的銀根始終處於緊縮狀態,外商很難向銀行借到錢,因此「財務一定要健全,」潘煥章嚴肅地警告。
雅格美公司的朱亨湧也強調財務調度靈活的重要性。雖然在墨西哥只要兩萬五千元披索(約台幣兩百五十元),即可成立公司,而大部分外商公司平時都將錢存在美國,逢到發薪或交貨款才臨時匯入,如此可免除墨國的經濟風險,「不過如果操作不當,銀行不會支援你。」他說。
的確,現代化起步不過三年的墨西哥,雖有吸引外資的熱忱,實質的配合卻仍然相當薄弱。在薩林納斯總統加速改革的要求下,法令可說是朝今夕改,「外國人常常會摸不著頭腦。」王朝欽抱怨說。
當地律師的專業訓練不足,以致「說得天花亂墜,到頭來還是得自己想辦法,」王朝欽進一步指出,結果是「一直不敢放手交給墨西哥人去做。」
近年來,墨西哥官吏貪污受賄的情況雖已大為改善,但是公事公辦的遊戲規則尚未確立。「人際關係」是外商的生命線,連墨西哥投資會副總裁都強調:「找對朋友非常、非常重要。」
因此負責做開發工業區可行性評估的榮工處黃瑞麟提醒,評估投資環境必須由更深一層去觀察,「否則為什麼去看的廠商這麼多,真正去的就只有極少數幾家?」他提出質疑。
「聽說」值得投資
目前以台資為主,在墨西哥開發的工業區至少已有兩個,都在邊境;一是靠東岸巴哈加利福尼亞州的墨西加利市雅格美工業區,一是靠西岸塔馬烏利帕斯州的馬塔摩拉市金灣工業區。雖然兩個工業區都已推廣了三、四年,去看過的台商至少也有幾百人,但業務始終打不開。雅格美的股東李太太略帶抱怨地說:「好像是來觀光的多,認真來投資的少。」
黃瑞麟批評台商:「沒有國際眼光,對人家成立歐市、北美自由貿易區一點敏感度都沒有。」潘煥章更嚴厲地指出:「很少台商願做長期投資規畫,大多數仍然是打帶跑的心理,只想看那裡勞工便宜就去賺一筆,甚至於只想買塊地,等發土地財。」
對台商而言,墨西哥的誘因固然強烈,但是語言和文化的隔閡、距離、對這個國家的陌生感,在在使他們卸步。金灣工業區的負責人黃先生認為,中國人喜歡集體行動,比較有安全感;因此該公司改弦易轍,不再將主力放在遊說個別的廠商,而是遊說同業工會。
黃瑞麟則認為政府不鼓勵也是原因,「台商在國內已被寵壞,出國沒有政府的保障、照顧,他們就怕。」
缺乏國際眼光,對墨西哥何時會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未來的自由貿易協定會以何種面貌或條件出現、對台灣的貿易前途會有何影響,均沒有具體的評估之下,台商很自然選擇語言、文化、當地關係較熟悉的大陸或東南亞,做為投資的目的地。
墨西哥?仍然只是「聽說」值得去投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