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有些相煎孔急的企業家第二代比較,聯合報系董事長王惕吾在台灣的三個兒女--王必成、王效蘭、王必立,就像三雙緊綁在一起的筷子,團結在「以和為貴」的家訓下。
他們流著相同的血液,但個性不同,所學也互異。二十年前,留美取得工業工程碩士的王必成率先被父親徵召,歸依聯合報業;日本早稻田大學商科出身的王必立以及婚居瑞士的王效蘭,也相繼入隊。在聯合報系數千人的大家庭裡,形成一個地位特殊的小家族。
如今,七十九歲的王惕吾雖仍以「精神支柱」,坐鎮聯合報大樓透天頂樓,但在去年召開的臨時董事會中,已為王家第二代,勾畫出明確的接班部署。
依家庭倫理分權
王惕吾依據「家庭倫理」,替五十二歲的長子王必成戴上準接棒人的冠冕--報系副董事長。而包括在美的王友蘭、王惠蘭在內的王家五名子女,也在非正式的家庭會議中決議,「將來整個報系由一個人接掌,對內、對外只有一個董事長。」
經由這次權力重分配,聯合報同仁口中的「小王子」--王必立,以總管理處總經理的頭銜,實際掌握了報系的人事、行政、財務大權。王家長女效蘭,則仍一肩挑起民生報。
令報界好奇的是,王家子女和赤手空拳打出江山的父親之間,作風有何異同?聯合報的創業精神與企業文化,在第二代手中能否繼續維繫?
談起兒女,王惕吾面露得色,彷彿展示一張令人滿意的「家庭管理」成績單。
王必成學生時代醉心理工世界,在美做事時,王惕吾去看他,談起辦報的理想:「中國又窮、又弱、又愚、又不團結,最重要的是如何溝通,建立共識,……」他很能入耳。進入聯合報後,他先在父親的辦公室門口坐了半年,讀社論、旁聽會議……,接受嚴格的訓練。
他的個性憨厚而內向,但心直口快,常會把對人、事的好惡寫在臉上。一次,王惕吾用美國報人普立茲教兒子的故事訓勉他;「你到了報館,眼睛多看、耳朵多聽,嘴巴則要閉牢,最好少講話」,深怕他說多了,影響到日後報社的人不敢跟他講真話。
王家長子的出身,使得王必成不必強出頭,更不需要多表現;二十年間,他由特別助理、副社長、發行人青雲而上,直攻報系董事長寶座。王惕吾對這位準接班人的評語是,「很穩重,書讀得不壞」。
頗具長子風範
在聯合報同仁心目中,不善交際、性格稍嫌孤高的王必成,穩重有餘,卻不像父親那般具有親和力。某些中階主管批評他言談過於迂迴、細瑣,也有人認為,他的思慮周全,「從旁敲側擊中告訴對方事情該如何解決,是一種尊重主管的表現」。
大家有目共睹的則是,王必成支持弟、妹報的胸襟與氣度,的確具有長子風範。
或許自覺任重道遠,一位報系業務部總經理指出,王必成在衡量財務問題時,懷有相當的憂患意識。「他非常重視財務的源遠流長,會考量到將來如何照顧同仁的福利、薪資,」這位總經理說。此外,他也頗能顧念袍襗之情。每到舊曆年關總會交待屬下,替他「照顧一下情況不好的退休同仁」。
目前財務、人事、行政大權在握的王必立,一年下來,似乎已通過了父親的考驗。根據王惕吾觀察,「他聰明、幹練,一切還都能應付裕如」。
王必立在家排行老四。兄姐的童年走過父親創業的艱辛,四十六歲的他對此都並沒有深刻的記憶。他形容自己「從小無憂無慮,養成了笑咪咪的性格」,因此,在經營人際關係上,他顯得遊刃有餘。
他廣結政、經界善緣,也很能和僚屬打成一片。聯合報記者樂談下班後,應身為經濟日報發行人的王必立之邀,去喝酒、唱卡拉OK的趣事。一次,外交部宴請新聞界,會後王必立和競爭對手--同為總管理處總經理的中國時報發行人余建新,也聊了十分鐘。「我們講行話,說得很快,談多了外界又要猜疑,」他精敏地說。
表現經營長才
根據聯合報老將觀察,王必立任事精敏、明快,財務頭腦靈活,深得王惕吾的「企業家」真傳。他接掌總管理處後,大力整頓財務、業務部門,並做整個報系的人力評估,甚至處理冗員,在在表現出經營管理的長才。
在處理單一事件時,他的反應更是又快又準。一位高級主管舉例,位於忠孝東路四段、基隆路口的印報總廠逢大雨易淹水,地下室的印報機受潮故障時,他能立即調度,問題總是迎刃而解。
只是他自己的反應快、效率高,有時同仁在他面前「囉哩囉嗦」,難免感受到他所流露的不耐。
雖然王家二子都身膺重任,外人並不瞭解的是,在王惕吾心目中,真正能領會他的領導和決策訣竅的,卻是他的長女--民生報社長兼發行人王效蘭。
今年六月十三日,王效蘭在巴黎榮獲「法國文化騎士」勳章;返台時,王惕吾夫婦親赴機場迎接,隨即在環亞飯店為她舉行盛大的慶祝酒會,第二天,又特地召告報系主管……。這一切行動,可以用王惕吾對聯合報發行人劉昌平說的一句話做為歸結:「效蘭有父風、父心。」
王惕吾標榜「一視同仁」的家規,但在感情上,王效蘭顯然贏得較多的偏愛。旅居瑞士前,她雖已結婚,仍跟父母同住;只要父親身體不適,她會立刻放下手邊的一切,隨侍病榻。
知情人士指出,在王家五名子女中,她是唯一敢在父親面前固持己見、據理力爭,最後往往得到勝利的一個。
談起這個女兒,王惕吾的喜悅溢於言表:「無論對人、對事,她同我一樣堅持到底,不妥協、不遷就、不隨波逐流,認為對的就去做,深得我心。」
而根據五十歲的王效蘭自己解釋,她跟父親相處的時間比其他人多,對他工作的精神、理念以及待人的氣度耳濡目染,父女倆自然較能夠「心有靈犀一點通」。
鬥志高昂絕不妥協
世新編採科畢業的王效蘭,學生時代曾經在聯合報實習,踏出校門後也跑過一年的新聞。民國六十七年她發揮所學,接下剛創刊的民生報。讓人最為側目的,是她全力投入的幹勁。
她每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午後處理行政、財務、人事,晚上督導發稿和印刷,經常弄到凌晨五、六點才離開辦公室;遇到突發事故,甚至有連續幾天不睡覺的紀錄。
就領導模式觀察,王效蘭心思細膩,和屬下關係親近,對每個同仁的個性、背景甚或私人問題,都有或多或少的瞭解。
但也有人擔心,過於細膩的結果,可能導致她見樹不見林。「她往往注意到記者的稿子用字不當的小節,卻沒有先考慮,這則新聞究竟值不值得發,」一位同仁舉例。
然而,無可置疑的是,她是一個具有高昂鬥志、絕不輕言妥協的強勢領導者。
報禁開放後,為了維護民生報的風格與特性,她拒絕讓香港特派員替聯合報發影劇稿。去年聯合報的業績不如民生報,她堅持打破齊頭式平等,多發民生報同仁一個月的年終獎金。
「我對有自信的事個性真的很強、也非常瞥扭,絕對瞥扭到底,」王效蘭抽著涼菸,坦率地自剖。
儘管如此,她都反對在家族中爭權,因為,「有沒有權,完全看你能做多少,爭也沒有用。」當她看到媒體報導,她和弟弟王必立聯成一線,要奪哥哥王必成的權時,搖頭直斥無稽。
王家第二代間是否隱伏暗潮?四十年來,被王家子女尊為「叔叔」的劉昌平,眼見他們「兄妹情深,團結合作」,尤其是對父親意旨的尊重、順從,為其他家庭所少見。
集體決策面對挑戰
目前,第二代已有既定的決策模式,舉凡聯合報系在台重大事宜,由三兄妹二起商量」,再做決議。真正讓報系資深同仁關切的,是大家能否適應三兄妹所帶動的企業文化,能否接受他們的辦報風格。
創業的王惕吾一切以國家利益為前提,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做事的胸襟、氣魄,待人的寬厚、念舊,深深散發出領袖魅力。第二代接續父業,守成的心情濃重,一切講求制度,以生產力和效率為依歸,在人情與金錢的用度上,難免給人較為「苛扣」的感覺。
不過,王家兄妹並不認為這只是「王家」的問題。「整個環境都在變,講情、理、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王效蘭說:「中國人必須開始講法、理、情。」
第一代的時代背景和經營理念,正逐漸在台灣的報業戰場上隱褪;觀察家指出,足以決定那一家可大、可久的關鍵性競爭,在第二代主打的報業戰場上,才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