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兼醫學院院長陳志鴻指出,國內醫學系已從七年改為六年制,學生畢業後考取醫師執照,接著進入兩年的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PGY,Post Graduate Year program),再依據自己的興趣,申請專攻的科別。
現今,醫學系除了一、二年級的基礎醫學專業課程,三、四年級則規劃更多的整合式教學,例如以「心臟」為主題出發,從心臟的結構、解剖、生理、病理、藥學切入,讓學生有全盤式理解,而不會是片段式的學習;進入醫院見習時,有更多小組討論,以實際病例進行「問題導向」的學習。課程會比以前活潑,更貼近現代醫學「以病人為中心」的核心價值。
此外,為建立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相關課程也從大一貫穿到畢業,「透過持續的生命關懷、醫院管理、倫理學、醫事法規課程,慢慢將人道關懷與醫者仁心內化給學生,」陳志鴻說。
陽明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高閬仙曾說,未來生技醫療產業將達到台幣三兆元產值,生技醫療產業重研發,自然帶動人才需求,陽明大學2016年推出七年便能同時取得醫學學士、碩士雙學位的「醫學系B組」,要搶優秀學生。
台灣邁向高齡化 老人醫學日益重要
中國醫藥大學則自2015年起,推動醫學士與生物醫學博士的十年雙學位,醫學系學生在大三、大四時,能同時修習研究所課程,用四年時間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再回頭完成醫學系最後兩年的臨床訓練,已有13個人參與,也是目前全台唯一成功的精英計畫。
陳志鴻強調,這個雙學位計畫可同時培養醫事科學家與傑出醫師,「因為這個計畫能讓年輕醫學生擁有完整的研究訓練,既能從事尖端的醫學研究,也知道如何運用科學方法,以突破醫療難題。」
在台灣人口逐步高齡化之際,老人醫學和長照工作日益重要,陳志鴻指出,內科訓練其實是老人醫學的基石;此外,重症、緊急的科別,都需要新血投入。為了因應此趨勢,亟需復健人才,包括台大和陽明大學,已率先將物理治療系的學制,從四年改為六年制,以增強專業。
目前,教育部致力推廣資訊教育,要每個學生都懂一些程式語言。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謝榮鴻分享一個新觀念,他認為,受到人們日益關注健康、糧食危機影響,未來民眾甚至會用「食物語言」「健康語言」溝通,「彼此會問,你今天吃了什麼?對方再秀出攝取的食物。以後大家會最重視吃的議題,變成一個共通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