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為什麼選擇這個系?
我喜歡探索未知,高中時加入地球科學社,覺得天文觀測很有趣,我學會計算恆星日、太陽日。我最喜歡獵戶座,它的特徵是有三顆星的腰帶。
有一次社團活動中,我教社員看大氣光學,彩虹、日暈、月暈等現象都是由光的折射與反射造成大範圍的光學現象,我在過程中發現,從科學的角度看地球,很漂亮。
台大大氣系是我的第一志願,那一年天氣異常寒冷,筆試時考出極地渦旋(polar vortex)的題目,建議想考大氣系的學弟妹,要多注意大氣時事。
2、貴系給你的專業訓練為何?
大氣系會教你分析天氣現象的成因,在天氣學的實習課上,我們每週都要上台報告,回顧一週天氣、氣候現象分析跟未來預報。
我當時訂定的主題是「華南雲雨帶」分析,要到NCEP(美國環境預測國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找資料,看每一層大氣等壓面的溫度、高度、水氣、風向、風速等,再分析怎麼樣的機制可以幫助雲雨帶的生成、持續跟消散。
學會分析天氣很好玩,最近我嘗試自己看資料,預測每日氣溫與降雨,準確率大概一半一半。
學術比重高 探索知識更具成就感
3、你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是?
我最喜歡陳正平老師(綽號是JP老師)的「雲物理學」。雲會造成天氣現象,像下雨、龍捲風等,這堂課教我們用微觀的角度看雲的生成,水氣如何凝結成雲。
最近很多人在討論霧霾,雲物理學就會探討PM2.5對雲的生成、降水有何影響。懸浮微粒可以幫助水氣凝結成液態水或固態冰,就是我們看到的雲,但是如果有太多PM2.5,水滴太小就沒辦法落下來,不易下雨。
4、在系上學到最有啟發的事?
大氣系學術課比重高達九成,會學習大氣科學概論、大氣力學、大氣輻射學、雲物理學、數值計算、程式設計等,探索知識、了解成因,帶給我很高的成就感。
我也變得對數學跟物理更敏感,「大氣動力學」課程上探討大氣成因,融合大一、大二所學基礎,用很多數學式子去計算,很多式子看起來超級複雜,但是背後的物理意義不難。
像是透過一個渦度方程式,就可以看出大氣的輻散與輻合,如果大氣上面有輻散,空氣就會散開,下面的空氣補上去,氣溫就會變低,當氣溫變低就有利於水氣的凝結,就會生成雲,甚至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