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無處不設計,小到廣告文宣、大到都市規劃,都是設計的一環。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丑宛茹直言,「對生活漠不關心的人,無法讀設計。」
這是許多設計科系的課堂場景──無數次師生討論、確立主題,課餘時間做田野調查、了解使用族群、找資料、畫圖或做模型,歷經教授評圖、競圖的殘酷考驗後,隔週再交出修正版。
不斷打磨拋光,直到把點子化為產品,丑宛茹評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強,創意不受局限,遇到不懂之處也會自己尋求答案。」實踐設計學院採開放式教學,在一個設計概念下,學生自訂題目,使用媒材、呈現方式均不受限,「沒有標準答案,剛入學需要適應,」丑宛茹說。
國際合作 MIT、迪士尼業師授課
跨領域整合,是各校設計科系的關鍵字;台大二年前成立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和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同步視訊,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解決社會及產業問題。去年春季,逢甲大學跨領域設計學院,遴選跨領域教師、業師組成團隊,開設「時間匯率──銀髮時間銀行」「兩代電力公司」等基本設計課。
以實踐大學設計學院來說,2010年開辦「設計管理學分學程」,結合設計與管理雙專業,邀請迪士尼亞太區經營團隊等業師授課。丑宛茹說明,要補足設計學生創意有餘、商業思惟不足之處。
此外,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連年舉辦跨國際工作營,今年1月則在美國平面設計協會獲獎者John Bielenberg指導下,讓建築、媒傳、服設及工設四系學生共同創作。
跨專業合作是未來工作的常態,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院長吳豐光表示,成大將科學與人文素養融入課程,例如:建築系要修物理學、都計系要懂微積分,而設計科系也將藝術史列為必修。「以前做一張桌子可能只要一個人,現在科技的進步、系統愈來複雜,跨域能力是競爭力,」吳豐光坦言。
走進田野 實踐居住正義
從士林文林苑反都更、台大紹興社區拆遷、樂生療養院遷址……,近年有關「居住正義」的社會運動方興未艾,居住正義的概念在於「住者適其屋」,每人都有權利擁有適合居住的房屋,對應到買不起房的租屋族、面臨拆遷議題的弱勢者,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採取的做法是,走進田野。
吳豐光舉例,每年寒暑假師生會一同為弱勢者蓋房子,像是到澎湖義築、為身障者設計無障礙空間,或是參加台泰寮越四國都市設計工作坊,實踐公義與人文關懷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