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世界真的比較糟嗎?最近被《經濟學人》與《泰晤士報》重點介紹的好書,都有這一本。瑞典經濟歷史學家約翰.諾伯格(Johan Norberg)撰寫的新書《進步》(Progress:Ten Reasons to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指出,事實恰巧相反。
「人類從沒有像此刻這般富足、健康、自由、安全、溫飽、受教育,」諾伯格在書中以大量例子佐證,如果我們維持對人類智慧、全球化,與自由市場的信心,未來情況會愈來愈好。
最顯而易見的是壽命。在1900年全球平均壽命為31歲,現在延長到71歲。21世紀有60萬人因饑荒死亡,但這數字還不到100年前的2%。
1820年西歐人均GDP僅1500到2000美元,拜工業化之賜,這數字已增加超過15倍。1981年有高達44%的人在貧窮線(每日1.9美元)下過活,2015年已縮至10%。唯一惡化的是恐怖主義,但「從樓梯跌下致死的歐洲人,數目是因恐怖主義致死的十倍,」諾伯格表示。
1950、1960年的綠色革命讓人們不再需要這麼多農田。1961到2009年農地減少12%,但農產增加300%。肥料與作物改良,讓同樣大小的土地能養活更多人。公共衛生大幅進步,全球68%的地方有現代化公共下水道,是1980年的一倍。
社會也變得更包容。1987年只有48%認同異族通婚,2012年認同度已達到86%,18到29歲支持的比例更高達95%。人的頭腦甚至比以前更聰明。二戰後美國平均IQ為100,2002年提高到118。因為得到更好營養與教育刺激,更能回答抽象問題。全球識字率也從1900年21%提升到2015年的86%。
「有愈來愈多民粹主義者,反對全球化與開放經濟,厭惡科技進步、個人自由,與自由經濟,然而事實上,這正是人類進步主因,」諾伯格指出。「這是充滿牢騷時刻的一本中肯的書,」《泰晤士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