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簡單就好-消費科技新走向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1-06-15

瀏覽數 16,450+

簡單就好-消費科技新走向
 

本文出自 1991 / 7月號雜誌 第061期遠見雜誌

電子工程師歐森,自己擁有一家公司,有一天他向同事坦承,不知道怎樣操作家裡的微波爐,才可以弄一杯熱咖啡。

這不是笑話。每天在世界各地,可能有數以百萬計的翩翩君子,包括銀行家、大老闆、博士、超博士,瞪著桌上有四、五十個按鈕的電話「或身旁的多功能影印機發楞,狐疑自己是否患有科技癡呆症。

即使回到家中,錄放影機、雷射唱盤、數位電子鐘、電腦記憶答錄機……,操作永遠是這麼複雜,光是從一大堆按鍵中辨認少數幾個較熟悉的功能,就足以令人血壓升高。

自從晶片發明之後,加一片晶片、多一種功能,消費科技產品成了設計者實驗的天堂。他們不斷向機器功能的極限挑戰,一波接一波從研究室發展出來的新產品,向消費者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科技新世界:速度、效率、變化、滿足……,而廠商也不斷告訴消費者:「趕快添購新機種,否則你就落伍啦!」

結果呢?日本理光公司(Ricoh)最近做了一項調查,發現九五%使用其傳真機的顧客,從來沒有使用過其中三個重要的功能鍵,因為不知道怎麼使用。而美國一家市調公司也發現,九0%的美國人買了錄放影機,只曉得用來放錄影帶。

不是機器的主人

廠商所應許的美好世界並未來臨,複雜的科技產品所帶來的,往往不是便利而是壓力,難怪不少消費者在看不懂使用手冊的第一階段,就放棄和機器對抗了。

美國設計家莫格瑞奇形容過去十年的消費科技是一種疏離的科技--人愈來愈覺得自己不是機器的主人。

不過,現在情勢已有改觀。一股被稱為科技新古典主義的潮流正在興起,這是一股回歸人性化的科技潮流。

荷商飛利浦公司就是個例子。該公司新近成立了一個消費電子產品研發小組,名為「輕鬆線」(Easy Line)。該小組以設計輕便好用的產品為唯一目標。

日本JVC公司總經理村木也表示,由於有不少的消費者不滿錄放影機操作難度太高,錄放影機機種的另一場革命正在進行。

新一代的錄放影機已設置螢幕指示器,一步一步教導使用者操作;有些還針對不同地區的消費者提供英、法、日、西班牙語的指示。「這一切才剛開始,」村木表示:「因為研發人員必須先脫離過去的設計習慣。」

不過真正帶動科技新古典主義發展的,是人們對「高科技」觀念的改變。

科技反璞歸真

IBM人力資源部經理林丹指出,「過去我們崇拜複雜的產品,認為那才代表成熟的科技,結果高科技成為我們生活的入侵者而非改善者。不過現在觀念正在快速改變,「複雜」即將成為不成熟的代名詞。」以新力公司新型的電視遙控器為例,這個新機型已經一反常態,只有九個按鈕。

科技要回歸簡單。

美國社會觀察家杜凱利進一步指出,這股潮流背後更深的影響因素,則是九0年代社會反璞歸真的風氣。「八0年代是追求與超越的年代,人們瘋狂地消費先進科技,並非因為他們需要,而是他們覺得「必須要」。」進入二十世紀末的最後十年,許多人發現他們喜歡的是多一點空間、多一點舒適,而不是先進;愈來愈多人覺得自己不需要追逐流行,生活可以過得更簡樸,這種心情也逐漸反應在科技產品的消費上面。

美、日地區的電子產品製造商已經發現,標榜新奇的產品的銷售數字,有走下坡之勢。

或者正如法蘭克福一位購買CD唱盤的消費者所說:「我不認為日本人需要把那麼多按鈕裝在機器上。我們要的是音樂,他們卻給我們許多程式。」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科技需要人性化

「消費者已意識到他們沒在那麼多的需要,現在反過來用行動告訴設計者:不要太貪心。」紐約「人性工業設計中心」主持人史賓格勒指出,未來科技產品設計師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不必要的花樣拿掉。「誰真的需要一台可以錄三個禮拜以後節目的錄影機呢?」

以生產影印機著稱的全錄公司,曾經推出一台技術上登峰造極,卻人人害怕使用的影印機,而在市場上栽了個筋斗,事後全錄也成立了「人性設計中心」。現在這個中心網羅了人類學者、社會學者、認知心理學者,以及與消費者第一線接觸的修護工人,共同訂定全錄產品的設計策略。

該中心領導人瓦塞曼表示:「現在我們最想瞭解的是人性界面(human interface),例如使用者的工作習價與生活習慣、他們對機器的感覺、機器如何融入使用者的環境……。

八0年代科技創造消費,九0年代將是生活創造科技。「「人」要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是九0年代消費科技發展的重點。全錄公司只是個代表,而瓦塞曼相信他們已躍上世紀末科技新潮流的浪頭。

(取材自商業週刊)

個人電腦返璞

你可以想像家裡的爸爸、媽媽、小孩甚至祖父母,搶著用電腦的情景嗎?未來這樣的家庭可能愈來愈多,因為電腦界經過多年埋頭發展尖端機種之後,又重新回頭注意簡單、好用的個人電腦。

家用電腦在八0年代的普及速度,並沒有一般預期的快。美國一項調查顯示,許多潛在的消費者之所以對電腦望而卻步,竟是因為電腦的功能太多。他們只要很簡單的功能,都在一本厚厚的使用手冊裡遍尋不著。

根據這項調查,消費者希望購置家用電腦的原因,五七%是為了可以把辦公室的工作帶回家,而這些工作通常只需要按幾個鍵就可以解決了。此外,四七%只是要用電腦寫作業、短函;另有一九%的人是做家庭收支管理。

消費者要的不多。他們希望的是一部帶回家裡,插上插頭就可以啟用的電腦。他們害怕使用電腦手冊,更怕一個步驟不對,電腦就當機,而且除了螢幕上閃著的「系統錯誤」,毫無其他指示,根本不知道錯誤究竟在那裡。有許多人甚至連到電腦專賣店選購電腦都膽怯,因為銷售人員滿口盡是令人頭昏腦脹的專業術語。

不過近來一些品牌的電腦在家用市場大有斬獲,已使得電腦界發現,過去被認為不太可能和電腦打交道的家庭主婦、老年人,其實都是潛力雄厚的消費者。

蘋果電腦推出以圖象為主的麥金塔(Macintoch)電腦之後,又加裝放大的螢幕,去年在老年市場的銷售率,因此增加了五0%。

不上課也會用電腦

許多電腦霰商已看中家用電腦市場,競相逐鹿開發簡單、便宜,甚至連安裝都十分容易的爸爸媽媽型電腦。

Tandy電腦公司的總工程師羅契,最近請該公司的人員以他太太為對象,設計一套專供不懂電腦的婦女使用的機種。他說:「我們的任務是讓使用者不必進學校上電腦謀。」現在這型完全沒有電腦術語的電腦已經上市。

「簡單!簡單!簡單!」這是電腦界進攻爸爸媽媽型電腦的唯一口號,這個走向也已經影響了資訊業的發展。蘋果電腦負責人賈布表示:「目前電腦界八0%的資源都放在簡化個人電腦。」

即便行銷方式也起了變化。連藍色巨人IBM都開始鋪貨至百貨公司、連鎖超商等非專業性賣場。

「我們希望讓選購電腦如同逛街一樣有趣。」該公司行銷人員的話或許也正是所有電腦消費者的心聲。

(取材自商業週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