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陳添枝的三駕馬車,能否救得了景氣?

國發會主委 重振投資信心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16-06-29

瀏覽數 88,950+

陳添枝的三駕馬車,能否救得了景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6 / 7月號雜誌 你的未來 矽谷說了算!

實質GDP成長下降,出口連16黑,資金外流愈趨嚴重,台灣的經濟韌性正在弱化。

佐證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今年6月最新出爐的「2016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退步至第14,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最低名次。

在景氣「內外皆凍」的嚴峻情勢下,新政府喊出執政「百日有感」,卯足全力拚經濟。

 台灣不缺錢 缺在資金外流 

距離總統府500公尺的國發會,正是擔任國家經濟發展規劃及跨部會溝通工作的第一智囊,責任重大。

新任主委陳添枝是行政院長林全口中從事這項艱鉅任務「視野格局皆夠」的人。上任不到一個月,他便提出「三駕馬車」的構想。

來到國發會五樓的主委辦公室,這不是陳添枝第一次坐在這個位置上。

2008年馬政府第一次組閣,陳添枝接掌國發會改組前的經建會,當時正逢金融海嘯,他主力規劃消費券。後因八八風災內閣總辭下台,任期僅短短一年三個月。

七年後重返原職,陳添枝首先放棄的是友達、中華電信、東元獨立董事的上千萬酬勞。而且,再過三個月就要從台大經濟系退休的計畫也因此被迫中止。由於曾在藍營為官,綠營人士更是難免貼他標籤而有所質疑。

面對個人財務損失及「同志」爭議,陳添枝回鍋的心情或許複雜,卻也只是淡淡回應一句:「沒辦法,盛情難卻。」

「目前台灣經濟最需要注入力氣的,就是要讓台灣的投資熱起來,」陳添枝觀察,短期之內要重新喚起台灣的經濟活力,首要便是誘發國內投資。

台灣其實最不缺的是錢,近幾年來大量資金外流,沒有外流的就藏在民間的超額儲蓄裡,為什麼就是不投資台灣?

陳添枝分析,簡單原因是投資的機會及誘因不明顯,對這塊土地的信心及展望悲觀。

「這是非常嚴峻的挑戰,若無法逆轉,便會繼續沉淪往下走,」陳添枝嗓音略微低沉說:「這是我做這個職務最擔心的事。」

解方自然是恢復投資的信心。陳添枝的短期作法是開動「三駕馬車」。

解方1〉 

籌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 

第一駕馬車是以國發基金為母體,向銀行融資1000億元,籌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協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陳添枝形容,這樣的作法有點「非傳統」。以前政府救景氣,大多祭出租稅優惠減免、補助獎勵,但這一次,完全沒有減免或補貼。

一直以來,國發基金都是投資新公司,但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則是股權基金,投資已經存在的公司,尤其是中小企業,協助他們轉型與升級。若是缺資金、缺信心,國發會就幫一把。

「這不是投資獎勵,而是做股東,」陳添枝強調。

陳添枝上任之後,已經鴨子划水,密集走訪各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主動去問企業有什麼投資計畫,這也是過去的國發會主委比較少見的舉措。

解方2〉 

成立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 

第二駕馬車是成立「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帶領台灣大大小小企業,前往海外開拓市場,整合行銷。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這同樣是「非傳統」作法,創意前所未見。

陳添枝說明,以往台灣鼓吹製造業服務化,希望不只做產品的出口,還要做服務的內涵,結果卻成效不彰。因為台灣一向就缺少大型貿易旗艦公司,所以不太能做整合性行銷。

這便是國發會設置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的主因,由政府帶頭,去國外尋找貿易機會。如果成功,希望將來會有更多民間效法設立類似的公司。

「有服務內涵的出口,台灣整個貿易的體質才會改變,」陳添枝雙手合握篤定地說,出口連16黑,代表台灣20餘年來的加工貿易已經走到盡頭,不改不行。

整合行銷怎麼做?以太陽能產業為例,台灣一貫的模式是生產太陽能電池賣給中國大陸,大陸再做成模組,賣給世界各地的電廠。這樣的貿易型態很單薄,價值鏈也有限,台廠總是被買主一直殺價,殺得血流成河。

現在如果有了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可以自行直接到國外標建太陽能電廠,然後從下游往上游整合到模組及太陽能電池,串接起整個產業鏈。

在陳添枝的構想中,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初期資本額100億元,國發會持股不會超過20%,其餘找民間資金投入。

就像當年政府投資設立台積電,找到了獨一無二的張忠謀,國發會現在也正在尋找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的「張忠謀」。目前陳添枝正在拜訪一遍財經界可能的股東名單,再來考慮怎麼組合,預定雙十節前擬定人選,組成公司。

解方3〉 

推動五大創新產業 

第三駕馬車則是推動五大創新產業,包括綠能、亞洲矽谷、生技、智慧機械、國防。

五大創新產業,目前已經啟動「亞洲矽谷」,以物聯網(IoT)新創公司為主,利用台灣內部市場的需求,透導企業開發物聯網的技術及產品。

近年來,台灣產業界大喊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面對企業界哀嚎,陳添枝坦言,問題都要解決,而他認為,五缺中真正最缺的是人。

少子化與老化,加上人才外流,若企業現有的生產規模不變,將來的台灣無論白領藍領均會人手不足。

人手不足不僅是絕對數目上的不夠,也是「品質」上的匱乏。台灣培養的高階白領紛紛外移,卻引進50萬藍領外勞,外籍白領在台灣不到一萬人,人才「高出低進」,是產業發展最大的隱憂。

「台灣人才的養成完全不對勁,」陳添枝感嘆,目前的大學是通用型教育,沒特別強調創新及技術,大量訓練出來的是沒有技術能力、只會坐辦公桌的下一代,顯然需要很大調整。針對人才政策,國發會正與教育部討論如何修正。

「結構的改變一定很痛,而痛到極限就會想要改變,才有改變的可能,」儘管預見到接下來的執行工作只會愈來愈困難,陳添枝已做了一遍心理建設。

 【國發會「三駕馬車」 拚百日有感】 

●產業創新轉型基金

基金:1000億

用途:協助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

資本額:100億

國發基金持股不超過20%

協助台灣企業海外擴張行銷

●推動五大創新產業

包括:綠能、亞洲矽谷、生技、智慧機械、國防

模式:由國發基金投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