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亂想

創新講談

姚仁祿
user

姚仁祿

2016-03-30

瀏覽數 8,950+

亂想
 

本文出自 2016 / 4月號雜誌 生技股是炒作,還是下一個明星?

邊看書,邊亂想;

邊上網,邊亂想;

邊坐車,邊亂想;

邊開會,邊亂想,我還不知道怎麼做。

有時候,亂想變成文章,自娛,變成娛人,只是不知讀者喜歡否?

亂想「現代大學,該如何?」

舉個例,這篇文章,就是亂想「在汽車可以不用人開,機器下棋可以贏人的時代,大學該是(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開始寫這篇文章,我遙想起的,是「那藍陀大學(Nalanda University)」……

玄奘千辛萬苦,去那裡留學的時候,那藍陀已經是200年的老大學了……

西元後五世紀初(427年)成立,那時,歐洲最古老波隆那大學要600多年後才有,當然更還沒有牛津劍橋……

據說,那裡有1000名教授,一萬名學子;於是我讓他們求知若渴的優雅身影,在我腦海裡,穿梭在那藍陀紅磚塊堆砌的校園裡,緩慢的來去……

我的目的是想偷看,他們手上的書是什麼樣啊?

我的目的是,想偷猜,他們腦海裡想的題,是什麼樣啊?

坦白說,我實在很想,徜徉其間,傾聽他們的師生對話,與他們一起,仰觀白雲藍天,想像宇宙浩瀚……

夜半,星空點點,一起躺在草上,想像,黑暗的後面,還可能有什麼?

羨慕,重視思考能力的時代

隨著思緒,我開始亂想,到那,更早,更早的時代……

比那藍陀大學,早800多年的「柏拉圖學院」,坐落在雅典城北方,一片橄欖樹林之間……

那時,耶穌還沒有誕生……

那之前,蘇格拉底因思想自由,反對雅典民主制度的無知,被判死刑,可逃未逃,甘願飲毒酒受死。柏拉圖因此到處流浪,覺悟醒來,回到雅典,約40歲吧,創辦了這個思想殿堂,紮實存在了900多年,亞理斯多德,就曾在這裡待上了20餘年……

那個學院,我猜(也相信)早期,柏拉圖還在時,沒有課程,沒有課本,只有「問題,思考,討論,辯論,結論與下一個問題」,那是一個,沒有老師學生,只有資深與資淺,一個以「深度思考凝聚」,距離我們很遠的「思想俱樂部」……

我這樣亂想,實在是因為羨慕……

羨慕那個「思想,還是生存的意義,不是生存的工具」的時代,羨慕那個「知識分子還懂得自重」的時代,羨慕那個「倫理,哲學與數學等抽象思考的能力」還能受到重視的時代。

既然亂想,繞了一圈,就想到現代的台灣……

高教,因思想力淺薄而工具化

台灣病症:政府企業同患「深度思考力」貧血。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台灣從日治到光復後,政府都為了方便統治,並不鼓勵,甚至壓制「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因此,百餘年後,台灣的高等教育,因為思想力的淺薄,而工具化了……

淺薄的意思,是:

求學的目的,只是「換取各種學位」;多數並非讓自己「淬煉深度思考的能力」。

工具化的意思,是:

實用技術,凌駕人文思考;科技發展,凌駕科學基礎;至於哲學,更不用談了。

亂想之間,我當然也不免要思考,台灣經濟不好,到底是政府錯?還是企業能力不足?

我的答案:兩者皆是,也皆非。

什麼意思?兩者皆是,是經濟不好的表面原因;經濟不好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台灣人民「深度思考能力」貧血造成。

台灣經濟不好,原因雖然複雜,但是,回溯我們的教育,我猜,核心的背景因素有二:

1)政府與企業內部,能深度思考的人太少,多數只能淺碟思考(甚至只反應不思考),因此,沒有能力隨著外界變化,迅速改變的整體戰力。

2)過去,台灣式的教育,雖然呆板,卻也作育了許多「會背誦標準答案」「會守規矩做事」的人,雖然沒學會「深度思考」,不過,多少,也還能幫國際大廠代工。可惜,近年,教育改革之後,思考力並沒有追上,卻連「背標準答案」與「守規矩」的能力,也被教改拆除了。換言之,讓企業往產業價值鏈的高端提升的「深度思考」能力,我們的教育改革,並沒有落實。

政府與企業公私部門之中,「具有思考能力的人才」嚴重不足,無法隨著新世界的潮流轉型,也就更談不上「領導世界潮流」了。

我自己的體會是,不少還在線上,只顧努力經營,不顧吸收新知的大大小小的企業家們,遇上需要「深度思考」與「跨界資訊的革命性議題」,就顯露出「無力深度思考的膽怯」了。這也是,我們的企業,多數只能代工(或抄襲模仿),自建品牌又能健康生存的,少之又少的原因。

放膽成立「超級上學」機構

亂想到此,總要想想「現代大學,到底是什麼?」這個題目了……

重新定義台灣高等教育

以下,是我對汽車不用人開,機器下棋贏人的時代,我對「台灣高等教育未來」的「亂想」:

1)政府應該放膽,准許民間成立,不歸教育部管理(可收費但非營利)的高等教育機構「超級上學」(擺脫大學二字,以避免與大學法牴觸)。

2)「超級上學」的目的,不是台灣技術力的提升,而是學子(老少皆可)對各領域,深度思考能力的淬煉場所,包括:

A)「看得更真」:即深度「觀察現象」,「分析問題」的能力;

B)「想得更深」:即「重新定義目標」的能力;

C)「決定更準」:即「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

D)「做得更快」:即「快速執行」與「快速反饋」的能力。

3)「超級上學」的校園,在雲端,投入的經費,不在土地校園,而在師資與教學內容。

4)「超級上學」主要語言是中文,海外教師以英文授課時,必有中文翻譯。

5)「超級上學」師資學生比是1:5000以上。

6)「超級上學」的概念,推動起來,一定有許多問題,但是,這就是「超級上學」的存在的意義。

7)「超級上學」能做起來的話,像是21世紀的「那藍陀」與「柏拉圖學院」,以新科技回去古老而美好年代的夢想(亂想)。

以上,亂想自娛,博君一思。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