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鼓勵長輩創作 以藝術走過時光隧道

藝術療法〉小團體訪談 專人協助引導

洪佩玲
user

洪佩玲

2016-03-17

瀏覽數 13,200+

鼓勵長輩創作 以藝術走過時光隧道
 

本文出自10位名醫教你預防失智

也許過程分享並不完全是喜悅的,但是許多喜怒哀樂的回憶,都能找到宣洩的出口與被他人珍惜的價值感。

某天下午,楊女士參觀傳承藝術作品展「回憶的形狀」,當時的她就如同一般看展民眾觀賞。沒想到幾年後,她80多歲的母親罹患阿茲海默症,中度失智者。在歷經照護混亂期的無助後,她想到了之前看過的傳承藝術展,便邀請傳承藝術首席講師康思云到她家,為媽媽開啟人生第一次居家輔療服務。

楊女士的媽媽楊孫翠芝奶奶,是大陸湖北富裕人家么女,早期跟著國民黨撤退來台,透過結拜大姐牽線,認識先生楊廉,在台落地生根。靠著炒蒸肉粉拿到迪化街賣、自製孵蛋器等小買賣,賺錢養活一家老小。

在那個民生凋零的年代,她除了要照顧家中四個小孩,還常在報紙搜尋房屋買賣消息,眼光獨到的她,總能快速判斷房屋是否能增值。買進後,她會用最好材質重新裝潢,還在裝修時,就會有人來付訂購買,賺取不錯的差價,一直是裝扮亮麗的女強人。

但罹患失智症後,她的知能逐漸退化、記憶力喪失、表達能力跟著降低,從此疏於打扮,做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

康思云第一次見到楊奶奶時,對楊奶奶說:「您好!我是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來的人,從事多年口述歷史的工作,聽說奶奶您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我想要了解您的故事。」

1〉透過遊戲 緩和陌生感

為了讓彼此熟悉,康思云從玩疊疊樂、圈圈叉叉等遊戲中緩和陌生感。每週一次的傳承藝術輔療,經過幾週後,楊奶奶開始會笑、打扮,甚至還外出買菜,為康思云準備一大桌拿手家鄉湖北涼麵,仔細講解十多盤配料的功用。

康思云提到,從訪談中建立友誼的關鍵是,她每週去拜訪奶奶時,會複誦一次楊奶奶上週說過的話,雖然楊奶奶可能都已經忘記,但無形中建立如同朋友般的信任關係。

加快永續轉型的關鍵契機:COP28全解析論壇,熱烈報名中

2〉建構清楚、具體回憶

再來,為失智症患者建構清楚且具體的回憶,能讓長者表達與分享,所得到的故事內容可作為藝術創作時的依據。

例如楊奶奶17歲開始穿旗袍,早年注重形象的她,結婚後就算忙著買菜、做菜、做生意,但一定穿著得體,若有重要場合必定穿旗袍,也常獲得許多讚賞。她的衣櫥中有非常多旗袍。康思云就讓楊奶奶用水彩渲染出各種花色的旗袍,回顧對旗袍的美麗執著。

年輕時曾去教會的楊奶奶,有天女兒下課後突然發高燒,連著幾天燒不退,楊奶奶半夜起來跪在院子裡禱告,第二天早上燒就退了。於是,周思云讓楊奶奶利用染紙及壓花搭配聖經中的字句完成一幅作品。

她也會讓楊奶奶拿出塵封已久的照片,逐一陳述照片背後的故事,還運用雜誌拼貼的技巧,將相片結合一道道美食,拼貼出對家人的愛。

例如有幅金屬雕畫作品,是一艘船航行在洶湧的海浪上。背後陳述的是,年輕時跟著部隊從大陸福山跨海來台的楊奶奶,想起從廣州要撤退到海南島時,有個晚上跟女孩們在岸邊玩丟手帕,突然下起大雨,當時頑皮的她想從船尾直接跳到船上,卻跳進水很滿的黃埔江。雖然不會游泳,但自小個性鎮定的她,當大家都慌張以為她將滅頂時,她手摸到船尾的大螺絲,就沿著螺絲往上爬,有人伸手拉她,就這樣獲救了。

在楊奶奶85歲壽宴上,她的女兒與康思云就將這一年多藝術輔療的創作作品集結成生命故事書,送給家中成員。

楊奶奶過世的告別式上,生平追述也是請康思云代表。楊奶奶的女兒對她說:「你是最了解我媽媽的人。」

「這一段傳承藝術輔療過程,讓我跟媽媽彷彿重新走過時光隧道,以往我倆遺忘的事再走一遍,在媽媽晚年生活可以這樣緊密在一起,我真的非常快樂。」楊奶奶的女兒說。

近幾年來,使用傳承藝術治療的患者愈來愈多。作品完美與否並不重要,創作過程中自我發掘、探索、接納與生命經驗聯繫的過程才是重點。

藉由平面的繪畫創作、美術勞作、或立體的雕塑等創作過程,了解長者內心的想法,從選擇材料、題材、顏色和創作形式,讓自我的內在力量不斷活化,無疑是陪伴失智症患者的好方法。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