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張麗芬與薛芳山醫師夫婦來說,適度展現俠義精神照顧弱小,是理所當然的本分。
位於羅東的芳山診所,由張麗芬和薛芳山夫婦所開設。雖然是以先生薛芳山為名,但薛芳山說,太太張麗芬是羅東人,回鄉開業順其自然,診所隔壁就是岳父家,他才是後來的新移民。
張麗芬是陽明醫學院(現陽明大學)的公費生,畢業後到宜蘭冬山鄉衛生所服務,1998年出來開業。
薛芳山說,衛生所是公務員,不像私人診所空間大,太太的親和力強,在冬山鄉很快培養出一批忠實病患。現在的老病患,許多都是當時過來的病患,甚至不少家庭三代都是他們的患者,就像是家人、好朋友一樣。
張麗芬主治兒科,薛芳山主治胸腔內科兼一般內科,很多都是有氣喘、關節酸痛的長者,診所有老有小,相當熱鬧。
太細心,一天病患不破百位
有趣的是,夫妻倆主治領域雖不同,但同樣被病患稱道的都是,看診很龜毛,愛問問題,太過細心,絕不便宜行事。「我們看病很慢,一天病患數從來不會破百位,」薛芳山說。
一位老病患,在大廳就不耐煩地和薛芳山抬槓起來,「我看,我得的就是關節炎,是不是?我看就是啊,免夠查啦!」只見薛芳山皺起眉頭,絲毫不為所動地回答:「還是要再看脈,不能急。」
「很多人耐性不好,總想醫生給藥就好,幹嘛囉唆那麼多?其實我們問清楚病史,了解病人,是為了對症下藥,」薛芳山說,例如感冒的原因非常多,有人會一直咳嗽,到底是空氣不好、發燒或其他病的併發症引起的?都需要掌握細節,慢慢縮減到正確的病因。他們常要求病患回診,也常在午休時間,打電話給病患多問幾句,就怕少抓到其他病徵的初期症狀,不小心誤了治療良機。
求診的病患絡繹不絕,也是信賴兩人的基本功做得好。薛芳山聽診胸腔的功夫,至今很多年輕醫生想學,都沒辦法像他一樣,一聽就聽出細微差異。另外,不少媽媽帶孩子來看過張麗芬,就在網上留言,很少看到檢查這麼仔細的兒科醫生,讓徬徨的新手媽媽很安心。
不只給藥,還把自己當成藥
很有俠女性格的張麗芬,除了會幫媽媽把關寶貝小孩的疑難雜症,還會熱心主持公道,幫忙處理婆媳問題。一個越南籍媽媽帶小孩來看病,張麗芬在聊天中得知,她常因為語言不通挨公婆罵。張麗芬就請她帶婆婆下次一起來診所,當場勸告婆婆,應該讓媳婦去讀書,她只是語言不通,其實很聰明。
「很多外配的教育程度不差,只是老人家常用過去思惟看待。如果媽媽沒自信,小孩也會變得愈來愈沒自信,最後問題都會落在小孩這邊,」張麗芬說。
另有一個弱勢家庭,爸爸長期家暴,因重症去世,媽媽自殺身亡,就由阿嬤撫養兩個孫女。但阿嬤患有風濕炎,也沒有太多體力照顧,還好孫女懂事又肯念書。張麗芬只要看到他們來,都不收掛號費,還會關切她們的學業與生活。
現在大女兒已經上大學,二女兒在念高職,但苦命的她們,磨難還沒結束。阿嬤另一個兒子因吸毒成癮,常回來騷擾小姪女。張麗芬只好更積極地鼓勵她們常來診所玩,連診所助理都和她們變成好朋友,常常陪伴關心。
張麗芬說,家扶中心雖已介入協助,但不可能天天去。「醫生的角色不只是給藥,有時自己就是藥。」
這是張麗芬、薛芳山多年來全人照顧的理念。他們直言,醫生關懷病人,可以為社會帶來良善影響,有時比開出的藥方,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