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游能俊一年服務3500名病患,三個月內回診率平均高達95%,遠高於國內平均,可見多受病患支持。
衛教師協助,一條龍檢測
「一開始同業都搖頭,說社區診所雇這麼多員工,很快就會倒,」游能俊笑道。哪裡想到,因為糖尿病衛教做出口碑,大陸醫療院所三不五時重金邀請他前去交流。診所病友也多到組成宜蘭縣愛胰協會,是北部最活躍的糖尿病友互助團體 。
55歲的游能俊回憶說,30年前他剛從中國醫藥大學畢業,在花蓮門諾醫院服務時,就常去聽有「台灣糖尿病衛教之父」美名的林瑞祥醫生演講,得知國際治療糖尿病潮流,是群體治療。年輕的他深有同感,也為日後在糖尿病界創新思惟,埋下種子。
「為什麼糖尿病很難像其他疾病一樣,仰賴一個醫生診斷就好?因為這是需要一輩子追蹤數據的疾病,一個醫生是忙不來的,甚至有時病人自己都沒耐性,一定要靠周邊長期支持,」游能俊分析。
例如,衛教師可以協助病患定期做血糖監測、眼睛檢查等,有人在旁叮嚀與關心,病人才不會放棄。而病患之間也能透過交流學習,在家自己追蹤血糖數據,分享各自的飲食心得,不用一天到晚來診所,效果反而更好。這正是群體照顧的理想目標。
身為宜蘭人的游能俊,1991年就在羅東博愛醫院、羅東聖母醫院擔任糖尿病中心主任。但他期待院內能聘僱足夠衛教團隊的想法,一直無法如願,因此決定自行開業。
游能俊說,醫院成本考量多,但照顧病人不應該只想到成本,更要思考什麼才是對行醫、對病人有價值的作法。
開業後,游能俊堅持衛教團隊的規模一定要夠大,現在共有4位營養師、 6位護理師,與一位專責管理的營運長,而且都有衛教師認證。人數比國內許多醫院糖尿病中心的衛教師編制都多。
病患進來診所,一條龍式的身體抽檢數據監測等,都由這群衛教師服務。營運長李怡慧指出,這個服務流程,每一個步驟都是把病患擺在第一位來思考。如糖尿病患多是老人家,要他們早上空腹來抽血糖,每個都抱怨平常七早八早就在吃早餐,診所9點才開,會餓到受不了。後來游能俊索性把門診提早到7點,還分批預約好,一批批來抽血,也不會影響時間匆忙的上班族看診。
不用權威且適時引導
除了抽檢與看診,衛教團體也要求病患回家要做功課。游能俊和衛教師,和病患討論病情時,常殷殷教育病患回去自己要做血糖紀錄,包括手寫紀錄卡,以及上傳App數據到雲端上,才能長期追蹤數據的變化。
得糖尿病已14年的資深病友黃煜順,是宜蘭縣愛胰協會總幹事,曾去過不少醫院看診。他比較說,自己曾一兩次忘記上傳數據到雲端系統上,馬上就接到衛教師的電話叮嚀,要他對自己的病況不可掉以輕心,讓他佩服衛教團隊的細心。
營養師邱奕映說,游能俊的診療風格,和許多醫院不一樣,他會適時引導病患,很少以醫師權威命令他們。
一名高齡女病患,游能俊觀察她的血糖變化,認為必須打胰島素。但,病患不太聽從。於是團隊決定,先柔性勸說:「阿姨妳覺得,怎麼改善最好?」她自己提出,可以減少飯量,醫師就讓她試三個月,但效果不佳。最後實在沒其他辦法,阿姨才道出,怕打針會痛。最後經過團隊細心示範打針過程,才讓阿姨接受。
「我們有經驗,但就是要耐心等待,」邱奕映說,等的功夫急不來,因為病患要自己接受最後的治療方式,才會照著做。
這就是游能俊期待的醫療模式,醫生、衛教團隊與病患,處在一個可以溝通討論,平等尊重的位置。他更期待未來能有一個糖尿病專屬的教學診所,善盡基層醫療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