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趕上低碳趨勢,三大難關要先克服

氣候海嘯襲來 台灣快醒醒!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5-12-29

瀏覽數 143,250+

台灣趕上低碳趨勢,三大難關要先克服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6 / 1月號雜誌 消失中的教授

隨著投票日逼近,整個台灣陷入總統大選的激情氛圍。

對於這陣子延燒全球的氣候議題,一般媒體處理大概著重兩點,一是開幕日147國元首齊聚的發言跟畫面,再來是最後巴黎協定的重點摘要。然後焦點便倏地轉回總統候選人的選舉行程,還有爆不停的醜聞案。可是,這不代表台灣人沒警覺到氣候行動的急迫性。

2015年11月底,台大體育館附近會議室,突然湧入爆滿聽眾,參加「碳資產管理與溫室氣體減量研討會」,聽取國際減碳動態及國內法規的趨勢。

隔天上午,環保團體在中正紀念堂舉辦「Power Together」遊行,號召300多位民眾排出風車形狀,高呼100%再生能源願景。儘管台灣不屬於聯合國氣候公約締約方,無法變成氣候變遷會議的談判國,但台灣從政府到民間,前往巴黎的各界人士估計近200人,不僅規模堪稱歷屆之最,更創下由現任環保署長領軍帶隊的紀錄。

不過,實地見證了國際氣候浪潮,回國後可以改變什麼,才是重點。

難關1〉減碳「行動」不明確

巴黎協定的最大意義,是把全世界都納入減碳競賽,從2023年起將定期檢討各國減碳成果。

台灣雖小,但在溫室氣體的世界排行榜與探測雷達上,已經有個位子。只是,要警惕的是,台灣的排名很落後。

翻開國際能源總署(IEA)2014年統計,台灣總排碳量高居全球24名,每年人均排碳(10.9公噸)全球第20名,不但是全球平均值(4.5公噸)的2.4倍,甚至比日本(9.6公噸)和OECD國家(9.7公噸)平均值還高。

除了IEA,由德國看守協會(German Watch)製作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分別從碳排放程度、各部門排放趨勢、氣候政策、能源效率、再生能源等五大面向,評比全球58個主要碳排放國,每年都在氣候峰會現場公布最新排名。

儘管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但這份報告已連續八年將台灣列入評比。

今年台灣名次微升兩名,但依舊排名倒數,第52名,在亞洲主要鄰國中,只比南韓跟日本略好,整體成績被評為「非常差」(very poor)。

報告發表隔天,德國看守協會專案經理詹.柏克(Jan Burck)接受《遠見》訪問,他分析,儘管全球去年經濟持續成長,但全球碳排放已首次呈現下降趨勢。但可惜的是,台灣尚未趕上世界潮流。

他對台灣的觀察是,在認可排碳與採取減碳行動上,都還做得不夠。例如,扣除水力,台灣再生能源比例約2%,非常低。環保團體對政府的因應政策滿意度,是受測58國中倒數第二,企業端也多年來幾乎沒有改善。

其實為了迎接巴黎氣候峰會,環保署也有積極作為。2015年中,在立法院躺了快10年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終於闖關成功,環保署隨後公布台灣的自願減碳計畫,預計2030年比2005年,減碳20%。

12月中剛從巴黎返國的環保署長魏國彥隨即宣布,2016年初就會端出第一份五年計畫,證明台灣的減碳宣言不是玩假的。

但問題來了,按此規劃,未來15年,台灣必須減少5500萬噸溫室氣體,等於每年要多減1萬座大安森林公園的排碳量,該怎麼做?

台灣已是自由民主的社會,眾說紛紜的戲碼再度上演。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批評,政府提出的減碳計畫該怎麼做,民眾和企業都不清楚。不少專家也質疑,由環保署訂的目標,能叫得動各部會嗎?

長達十幾年關心氣候變遷國際議題的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直言,不少國家都將氣候和能源置於同一部會,以便整體考量氣候政策。但台灣減碳業務歸「環保署」,能源受「經濟部」管轄,能源稅則要問「財政部」,恐成溫管法上路後的隱形路障。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難關2〉「能源」轉型要加速

其實減碳大道上,台灣大難題是,目前為止八成以上能源依賴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往再生能源轉向的動作太慢。

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前幾天,總統馬英九曾帶媒體團參訪占地超過270公頃的台中火力發電廠,這裡擁有全球最大的燃煤火力發電機組(578萬瓩),每年貢獻全國近1/6用電,在台灣整體能源網絡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自認勞苦功高的台中電廠,最近卻承受極大壓力,因為他們被視為「霧霾」元凶。 過去幾個月中部空氣汙染嚴重,中央和地方政府緊急協調台電,做出建廠近30年來首次「降載」,成為一時熱聞。

隨著巴黎協定過關,各國無不設法減少高排碳的化石燃料。但翻開能源局2014年統計,煤炭與石油合計貢獻全台近八成初級能源與49.7%發電量,再生能源(含水力)僅有1.7%與3.8%的微小比重。即便政府規劃2030年再生能源可成長占全國發電裝置容量超過兩成,但其實這也只是規劃。能做到多少,還言之過早。

難關3〉「產業」升級別再拖

最後一個難關源自產業界。由於台灣能源價格長期偏低,使企業缺乏節能減碳的誘因。例如台灣電價是德國1/4,但哪個政治人物敢漲電價?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所長李堅明曾調查400家企業,發現廠商多半只願投入成本低、回收期短的節能措施,對於政府發表的節能計畫,要求2015~2019年每年能源效率提高1%,僅有六成企業有信心。

事實上,氣候對企業不一定是限制,更可以是無窮商機。常跟產業交流的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觀察,不少台灣企業對氣候議題漠不關心,「首先,很多人覺得這問題不太嚴重,其次,對商機的了解也不夠。」

他解釋,其實氣候商機不只太陽能或風力發電,涵蓋範圍從食、衣、住、行到基礎建設都算,「大家一直抱怨台灣內需不足,其實氣候商機就是最大的內需市場!」他加強語氣。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副祕書長莫冬立提醒,針對巴黎協定的後續影響,多數企業只關注法規風險跟減碳壓力,但很少人注意到對供應鏈的影響。假使以後「碳」成為國際貿易必要條件,減碳績效跟不上的企業,前途堪慮。

台灣以拖待變 將面臨更大危機

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前祕書長、現任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總經理黃正忠,多年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這次最大心得是,會場裡面的企業,擁抱低碳經濟的氣氛太強了。這次還成立企業熱區,整整兩星期舉辦一場又一場論壇。

他認為,這次目標很明確,各國定減碳目標,接下來就要執行。有兩個重點,一是取消化石原料補貼,油水電價要反映正常價格。再來就是碳定價。「如果台灣這兩方面不處理,未來八年不會有長進,國家扭曲了,」他說。

這次他發現金融業非常積極,已經全面對石化原料產業的投資保守,等著投入新的清淨能源,「口袋拉大大的,等著大船入港。」因為要控制氣候上升2℃,全世界每年投資在清淨技術至少1兆美元,一直到2050年前,你看商機有多大?

林子倫總結,國內目前談氣候議題面向都太狹隘,大多聚焦電價、節能政策,但一提到電價或核能等爭議話題,即無法產生共識。

「台灣把氣候議題看得太小!」他直陳,重點是國家因應氣候危機而驅動的能源轉型,進而帶動經濟結構與社會型態一起轉變,需有長期的政策規劃與清晰遠景。「若看國民所得,台灣好像算先進國家,可是一看到高排碳的產業結構,又覺得根本是開發中國家,」他一語道破台灣落後多年的轉型怠惰。

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刺激許多先進國家率先轉向低碳經濟,而2015年的巴黎協定,則即將把全球推往低碳時代。錯過上次轉型機會的台灣,如果這次又落後,或只想用打帶跑戰術以拖待變,恐怕會面臨比氣候變遷更可怕的危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