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巴黎市政府啟動「One Heart One Tree」地標投影,把高聳入雲的艾菲爾鐵塔化為一座綠色精神堡壘之後,宣告會議起跑。
共有11個工作日,談判國出席的區域,包含上千場多邊會談及工作小組會報。一開始議程超乎預期順利,原訂12月9日開始的部長級會談,得以提前到12月7日,準備為最後的結論奮戰。
不過,歷屆氣候峰會很少準時結束,因為愈到後面,各國之間的角力與立場衝突愈大。
果然進入第二週,開始真槍實彈的談判與折衝階段,會場氣氛從原本的歌舞昇平,轉為日益緊張。結果直到表定結束的12月11日,依舊無法產生結論。
每次氣候峰會的爭論點,永遠在減碳目標該訂多少才合理?貧窮國家如印度還有3億窮人沒電,減碳對窮國是否不公平?又如減碳的技術與資金,是否該由富裕國家融資,又該融資多少?
若要讓會議繼續前進,勢必得彼此妥協。195國代表們,到了末期幾乎天天挑燈夜戰。
這些爭議,在巴黎氣候峰會有了妥協版本。草案從原本超過40頁,逐步濃縮至30頁、27頁,不滿成果及細部文字的環保團體,開始加強了抗議示威動作。
結束前幾天的會場,幾乎每天都看得到零星示威,綠色和平組織更在最後一天直搗巴黎市區,派人跳上地標凱旋門,策動車隊潑灑油漆染黃周遭馬路,並放話發動大遊行,對還在場內開會的各國代表們不斷施壓。
最後一天中午,擔任大會主席的法國外交部長法畢斯(Laurent Fabius)跟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緊急說明,會議結論將延到隔天(12月12日)上午9點公布,並宣布臨時休會3小時,讓大伙準備最後的通宵會議和熬夜大戰。
可是到了凌晨,大會突然又宣布,結論產生時間要延後到12日中午,顯見要讓近200國達成共識,難度有多高。
最後一天下午記者會上,一位獲准進場旁聽的NGO代表,滿臉倦容地表示:「昨天,我們經歷了一個瘋狂的夜晚。」那幾天走到媒體區,到處是趴在電腦桌上打盹的記者,若走進仿如迷宮的聯合國會議區,到處可見挑燈夜戰的談判代表們,個個面露倦容,有的乾脆睡在外頭沙發上。
好不容易挨到12月12日中午,厚達32頁、記載29條條文、以六種語言呈現的巴黎協定,才終於得以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