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一場教育現場的行政減量檢討聲浪,喊得震天響。
「統合視導項目將會歸零思考,」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及學前教育組長許麗娟表示,早在各縣市發難前,行政減量工作即開始進行,未來將逐步刪減項目,也會建置線上填報系統,降低學校行政壓力。
解方1〉
重平時考核 整併訪視評鑑
學校行政工作繁瑣的最大元凶之一,即是訪視評鑑。
「評鑑項目能刪就刪,各縣市得一起瘦身!」高雄市教育局副局長戴淑芬指出,教育局已召開六次檢討會議,針對訪視時間、項目和指標進行簡化和整合。
包含訪視評鑑項目由50項整併為14項,其中交通安全評鑑,將細項指標全部刪除,僅留下大項。高雄教育局也表明,經由全國交通安全教育評鑑成績達乙等以上學校,三年內不需評鑑。
無獨有偶,台中市近年也減少學校實地訪視次數,並依照學校的承辦處室來整併評鑑,例如生涯教育和技職教育皆屬輔導室,便整合在一起訪視。
就連研習活動也能整併。台南市教育局建置網路行事曆,讓各科室舉辦的研習活動一目瞭然,像是從這學年開始,友善校園和性別平等的研習就刻意排在一起,減少人力負擔。
另外,評鑑訪視不再只是按表操課,愈來愈多教育局處重視平時訪視。「這樣才能看見學校的辦學力,比所有書面資料都還要真實,」新竹市教育處長楊傳蓮鼓勵同仁把握校慶活動,從活動內容和家長參與度,就可以洞悉校務。
台中市教育局長顏慶祥也表示,過去在屏東縣教育處時,就勤跑學校。現在到了台中,他一樣積極貼近第一現場。還曾有校長跟他說:「過去五年來,從來沒有教育局官員到學校!」
還有縣市提出創新評鑑方法,例如台北市教育局正在研擬自評方案。將依據各項目給予門檻規定,並提供評鑑委員名單,最終由各校自行聘請專家。
解方2〉
善用線上系統 數據管理
線上填報系統也成為行政減量的方法之一。
例如台中市建立友善校園e化檢核系統,學校可將各項活動成果上傳,簡化紙本作業。另外也有課程計畫審查網站,評鑑委員可以進行線上審查,也提供學校做e化管理。
不過當許多公文已朝電子化邁進時,也要注意學校的網路頻寬設備是否能支援。也不能因為太方便,讓電子公文氾濫,造成困擾。
「所有的公文都要經由篩選,而非亂發到學校,」楊傳蓮認為,教育局處有責任判斷公文屬性,若是僅須公告,可使用臉書或網頁宣傳,除非是涉及到學校人事或公假等研習事項,才需發公文通知。
解方3〉
共聘教師 落實考績制度
行政減量除了是減少工作,另一個重點是增加人力。
例如共聘教師,2013年底,前台中市前教育局長吳榕即試辦「英語教師共聘」,當時,台中估算英語老師的缺額約50人,透過教師甄選,聘用30多名新進教師同時在兩、三校上課。
隔年,台中推出音樂、美勞、表演藝術教師的共聘制度,突破現有編制。宜蘭縣也不落人後,宜蘭縣前教育處長吳清鏞就曾整合六校,採用共聘教師制度,解決學校教師專長不足的問題。今年開始,新北市也開始試辦偏遠小校專長教師的共聘計畫。
除了編制提高,台北市教育局認為,行政荒問題,可從老師的考績下手。
局長湯志民觀察,在某些學校,行政工作淪為代理老師的職責,已漸漸扭曲行政工作的意義。目前考績項目中的「配合校務」,只有大項,並無細項準則,他正召集教師會討論,在細項中納進老師接任行政的狀況。
「我相信大多數老師很認真,但是當沒有挑戰,校園難免變成養老院,」他認為,當大多數老師都能拿到四條一款(意指為甲等),便無激勵作用。
解方4〉
支援行政工作 給後方支援
平心而論,眾多教育計畫立意良善,但為了檢視成效,讓行政苦不堪言。例如補救教學,得先上網填報師資和學生資料,接著經由前側和後側等過程。
對此一些教育局處開始思索: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顏慶祥表示,他在屏東教育處曾邀請高中生使用視訊方式來教導偏鄉學生,整整三年,吸引北一女和建中學生加入,成效相當好,預計也將在台中施行。
他解釋,當學校的行政工作是為了教學上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應付指標,行政就能找到付出的快樂。
特別的是,為了貼近教學現場,今年10月開始,高雄市安排各業務科員、股長級人員等六個人進駐學校,進行一日體驗。希望跟著一起生活和工作,才能訂定出對的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