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從學校畢業後,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剛畢業那幾年聚會很勤,漸漸地,有人出國讀書、就業,有人結婚、忙小孩,大家各居不同城市,各忙各的事業、家庭和生活圈。同學不知不覺就散了,多數人一直要到畢業數十年後才有機會相聚。但1966年畢業的附中四二制實驗班,卻是49年聚會沒斷過。現在,他們正籌辦明年的畢業50週年同學會。
這是一段教育史上的短暫創新:1950年到1961年,附中招收四二制實驗班,前四年初中、後二年高中,與當時的「三三制」國高中學制截然不同。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前內政部長吳伯雄、人本基金會創辦人史英、政大企管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都來自這個實驗班。
五人年紀超過300歲 老頑童挖苦拌嘴
實驗班最大特色是直升高中。沒有聯考,就不必為大考侷促不安,可盡情探索體育、文學、科學各領域,培養多元興趣與全人思考。許多學生把初中當大學讀,「由你玩四年」後,再花兩年拚大學聯考。這改變了這代人回憶青春的方式:沒有苦悶與壓抑,只有快樂和說不完的回憶。
9月一個下午,司徒達賢這一屆「末代實驗班」,返校參加明年的畢業50年同學會籌備會。
採訪過程中,五個年紀加起來超過300歲的人猶如老頑童,不時互相挖苦拌嘴,你笑我當年球衣太騷包,我怪你球技太好,我糗你是大教授、你笑我當年才是第一名。旁人聽得捏冷汗,他們卻樂此不疲,「年紀大了,什麼都敢講!」牙醫師王燕翔呵呵笑。
除了憶當年,他們不約而同提起對六年一貫制的感謝。看時下的教改,為何不參考當年的制度呢?實驗班免除了聯考,教材內容設計得以加深,老師教學也不必為短期測驗壓迫求學,而以興趣培養和觀念建立為基礎,學習反而得以連貫。
也是附中實驗班畢業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巫文隆,最近翻箱倒櫃找出50多年前的生物課本。整本斑駁成牛皮紙色,抄滿筆記,「泛黃」已不足以形容它的歷史感。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生物老師唐玉鳳,總以釐清觀念取代填鴨,許多觀念至今仍適用,如今想來,應該是台灣翻轉教育的先驅。
司徒達賢在同學會徵文裡寫著,「回顧起,初中許多書沒讀懂,後來也都補上;沒有補上的部分,如許多理化公式,似乎對人生也沒有太大影響。」感觸豁達。
在這種學習氣氛下,功課好固然重要,卻不是評價同儕的唯一指標。班上每一個人都能因為某件事做得好,而得到同學肯定,有人會打球、有人會畫畫,還有人像說書人,每天中午「講電影」給同學聽。
同學總有打不完的球 聊不完的話
談起校園生活,學生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正課,而是體育課:體能分組,混班上課,有比不完的籃球、足球與排球比賽。
教學嚴謹的策略大師司徒達賢,談起當年球賽如數家珍:一開學,先打分組賽;打到第一次月考休兵,接著是循環賽,然後考第二次月考;然後是校長盃,一路打到第三次月考。寒假更拚命操兵,等待決戰下學期。
如今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原來,附中校訓「人道、健康、科學、民主、愛國」,健康排第二,體育成績未達80分,還不能當選模範青年。學校還設有體育處,與訓導處、教育處平起平坐。
「書讀不好,以後可以補救;身體不好,這輩子就完蛋了!」司徒達賢說明校訓的理念。
實驗班學生的第二個特色,就是很會「蓋」,老師在上面教,學生在下面聊。直到當了老師,司徒達賢才知道誰在台下交頭接耳,台上其實看得一清二楚,足見當年老師的寬容。
王燕翔班的導師特別鼓勵學生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班會時讓大家輪流上台報告一週大事,「比立法院質詢還精采!」他得意的說。
上課講,下課講更多。不同意報紙文章的觀點,就把想法組織好,說出來讓同學聽;同學們不服氣,就圍一圈抬槓。
司徒達賢記得,高二時,社會上發生一個風化案,記者寫得活靈活現。「朱巧生(同學)頗不以為然說,『難道他躲在人家床底下嗎?』我一聽,哎呀,這個有insight!」
「訓練思考呀!」朱巧生回應。兩人一搭一唱重現50年前情境,把所有人逗樂了。
司徒達賢認為,初中四年的思辨練習,養成了分析與論述能力;最後兩年衝刺聯考時,就能快速理解課本知識。內功練得扎實,拳腳功夫就能很快上手,這是參加聯考學生無法享受的餘裕。
因為中學六年沒分班,實驗班的同學感情特別好,畢業後一直互有聯絡,所以沒想過要辦大型同學會。直到十年前,幾個同學無聲無息離開人間,剩下的人才驚覺:好像應該辦場同學會。
附中對面咖啡館 成為聚會祕密基地
同學會延續附中自由的風格,沒有非把人找齊或一定要辦多盛大的壓力。就是一群老朋友相約回校園走走,把南、東、北、西樓走一遍,再跟教職員、學生賽了一場籃球。
目前附中對面的咖啡館已成了司徒達賢這一屆的祕密基地。每週四下午兩點,一定有人在那兒等著老同學,國外返台的也得先去那兒「簽到」,再決定去哪聚餐。
王燕翔所屬的班級,六年沒拆班,同學感情緊密。固定在每年12月第一個週日早上聚會,高齡90多歲的導師還會出席,與美國同學視訊,最後在校歌大合唱中結束。
「六年同班,誰都忘不了誰了,」朱巧生輕嘆。
司徒達賢說,這群「說一就知道二」的老同學,是「生命旅途中寶貴的資產」。紅塵來去50年,回頭一看,這輩子還是老同學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