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及新聞記者赴大陸採訪三年來,已有一千人次新聞記者到大陸採訪;大陸消息經常成為各報一版頭條的重要新聞,中共國家主席楊尚昆,也曾接受台海媒體的訪問。
由於傳播媒體(包括報紙、雜誌、電視、電影、廣播)在形象塑造過程中居於關鍵地位,而大陸的台灣形象及台灣的大陸形象,對未來兩岸的關係,將是關鍵因素。
探索兩岸未來傳播媒體的相互交流,似乎危機重重。
從台灣角度觀察,前不久台北一家報紙報導,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王兆國告訴台灣立法委員張世良,中共不會承認台灣為政治實體。過了四天,王兆國透過另外一家報紙否認了這個說法。
兩岸官方礙於政策,不能建立溝通查證管道,擬定有關的制度,往往依據新聞報導來瞭解對方,產生下面幾個層次的問題:
--媒體的報導是否真實?
--媒體在報導時,是否受到對方的欺騙或利用?
--媒體的態度是否公正?
這些問題都可能影響政府的決策。
政府短期內可能開放大陸的記者來台港採訪,由於大陸的媒體完全受政府管制,口徑一致,未來兩岸媒體交流,台灣可能遭遇什麼問題,應如何預為規畫?
遠見雜誌特別邀請新聞局長邵玉銘、立法委員林正杰、海峽交流基金會秘書長陳長文、聯合晚報社長張作錦及中時晚報社長林聖芬,討論這個主題,提供深入分析。
邵玉銘:不違法就不管他
在傳播上,形象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國與國或兩個敵對的實體,彼此的政策常常不是基於對方實際的本質,而是基於我對你的態度的判斷,往往我認為你不友好,事實上不見得如此,這個錯誤認知影響很大。
這三年多來,我們同胞到大陸探親,或做其他活動,表現「財大氣粗」、「言行失檢」、優越感或傲慢等等,已造成不佳的印象。
另外,有位國大代表在李總統面前連翻七張桌子,這個鏡頭在大陸連續播放很多天;閩平漁號遣返,大陸拍攝從釘得密密的木條下搬出死屍的鏡頭(事實上我們不可能這樣釘),據說也在大陸各地不斷播送,而且是由新華社通稿發布,口徑統一。它給大陸同胞的結論很簡單:這樣的台灣經驗你們要不要?
這些有意醜化我們的事情,確實使我們在大陸同胞心中的形象,造成很大的傷害。
大陸記者來台絕不監視
我們傳播媒體呈現出來的大陸形象,也未必真實。現在報紙版面增加,巨細靡遺的結果、讓人看得眼花撩亂,到底一個活生生的大陸同胞內心想什麼?鄧小平腦子裡想什麼?要瞭解一個社會,必須知道他們黨、政、軍及經濟、人民五個層次的活動,報紙新聞很多,但走馬看花看下來,什麼都看不出來。
我以前對中共黨、政、軍的動態還蠻清楚,現在報導得太沒有重點,也沒有經過整理,我對大陸的認知反而更混亂不清了。
我個人非常歡迎大陸記者來台,否則像現在,大陸一個口徑發布台灣新聞,大陸人民永遠得不到真相。
開放大陸記者來台後,新聞局的政策很簡單,完全由邀請單位負責,只要他不違法,新聞局就不管他,也絕不監視。讓他窮鄉僻壤無所不去,才能瞭解台灣的全貌。
很多人一直抱怨新聞局,為什麼?j陸記者來。我坦承,這個問題已經困擾我一、兩年,這完全是因為「懲治叛亂條例」的存在,使新聞局沒辦法允許身為共產黨的記者來台灣。我們國家法律重於政策、政策不能排除法律,和中共政策重於法律不同。我們一定要先解決法的問題,才能開放大陸記者來台。
將來開放兩岸傳播交流後,我覺得我們要有為有守,有志氣有魄力,一切都要對等。他們讓我們設辦事處,我們也讓他們設辦事處;他們讓我們中央日報在大陸發行,我們也讓人民日報發行。
大陸媒體和台灣媒體也一視同仁,例如我們規定「三點」不准露,那麼大陸、台灣媒體都要受同樣限制,不會對大陸嚴,對台灣寬。
將來開放後,大陸當然會報導台灣的黑暗面,但沒有關係,大陸記者絕對有權報導台灣的黑暗面,只要這是事實。但是任何記者不可以扭曲事實,例如製造一些假象來報導。新聞局將設大陸新聞處,要裝大耳朵收看大陸的新聞,瞭解他們報導的狀況。
張作錦:擔心不正常競爭
台灣記者到過大陸的已超過一千人次。他們去的第一個目的是採訪,第二個是設立辦事處,再來就是爭取報紙在大陸發行。
採訪目前已經做了,能否設辦事處,或許要看未來情況而定。至於報紙發行大概很困難,台灣的報紙比較自由,大陸對報紙控制得很嚴格,他們不會准你去隨便說話。
開放大陸記者來台灣採訪非常重要,否則談不上兩岸傳播界交流。這一關如果不能突破,其他方面都不能有進展。
我們期望加強與大陸民間交流、接觸,希望能多溝通,化解敵意,以達成和平統一;在這過程中,開放大陸記者來台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是政府並不積極。政府老是要求大陸要給我們「善意的回應」,就記者採訪這件事來說,我們對大陸不公道,顯然沒有給人家「善意的回應」。我們自詡為民主開放的社會,這一點是做得很不夠的。
兩岸的媒體基本上有很大的差異。解嚴之後,台灣的媒體非常自由,各方面的新聞,記者都可寫出來,而且觀點各有不同;大陸上則由政府完全控制。
有一次我在北京參觀一家官方報紙辦的展覽,展覽室一進門的位置,就展示社論原稿,上面有領導人如毛澤東、鄧小平等修改過的筆跡。台灣的官方報紙縱然社論送領導人核閱,也不會公開,因為那是不正常的,大陸竟引以為榮,拿出來展覽,這在我們看來非常可笑,大陸上竟視為理所當然。
從短期角度看,大陸記者來台後,大陸對人民的資訊管制可能居不利地位,不過從長遠來看,那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從不同的報導中,大家可以找到一些真的東西;如果口徑一致了,大家可能完全不知道真相,結果就產生耳語、小道消息,造成社會的不安,「六四」就是一個例子。
只觀察不參與
所以兩岸的報導,台灣的一定是多樣化,大陸則是口徑一致,這是政治制度的問題,在台灣方面說,自然沒什麼好擔心的。我倒是擔心我們的媒體如果不正常競爭,非常可能受到大陸的利用,因為他們知道我們的記者對資訊非常饑渴,希望多得到新聞,他就可以從中操縱。
當年大陸對日本的新聞界就是這樣,若跟他們合作、多報導好的新聞、不扯後腿,就可以多得到消息;如果報導了他們不歡迎的事,就拒絕記者採訪。將來台灣到大陸設辦事處的時候,他們可能也會有所選擇。我們的記者如果為了爭取新聞來源,或爭取設辦事處而討好他們,後果會怎樣?台灣的新聞界應該多考慮、多反省。
另一方面,我也感覺台灣的記者到大陸採訪,應該扮演觀察的角色,不該參與。尤其對他們的民運,我們的年輕記者不免熱情澎湃而積極參與,在當前的環境下非常不適宜,也不符合新聞記者的工作立場和守則。六四事件後台灣的記者去救王丹,從人道立場也許無可厚非,但從政府的角色來看就不太恰當。
新聞局在美國洛克斐勒中心設了一個文化中心,聽說手筆非常大,僅每個月房租就相當可觀,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在紐約有這麼大的場面。我們能在美國做,在大陸能不能也如此?將來政府能不能支持海基會,也在北京及其他重要都市設文化中心,純粹辦文化交流,完全不談政治,展示各種台灣的出版品,讓他們有系統地瞭解台灣人是怎樣的生活,怎樣的追求進步。
陳長文:確實有法律的結
兩岸傳播界交流,應該兼顧新聞和法律的原則。今天我想以律師身分講話。動員戡亂時期中止。臨時條款解除,並不能解決兩岸傳播交流的問題,雖然未來「兩岸關係條例」允許共產黨員在表明身分,即完成報備的情況下來台,但司法界對這一點仍然有不同的意見,這個問題還需要大家集思廣益來解決。
如果要讓海峽兩岸傳播媒體順暢交流,法律問題可說是最大的障礙。具有共產黨員身分的大陸新聞記者能不能來台灣採訪,這個問題在於法律,不在於政府政策。
有關懲治叛亂條例,大法官會議作過解釋,高檢署檢察官也開過會,這在法律上確實有拘束力,曾經參加過叛亂組織的,都適用這個條例。
建立查證管道
今天你請共產黨記者來,明天萬一有人到地檢署告他一狀,新聞局就得趕快幫助他離開台灣,否則檢察官就要偵查、起訴他,這樣搞得大家都很掃興。開放大陸記者來台的問題,確實有法律的結在這裡。
關於兩岸的傳播交流,我認為媒體在報導的時候,除了客觀條件的限制外,深度可能還不夠,當然這不只是有關大陸的報導,其他新聞也很普遍。雞毛蒜皮的事會在報上出現,更不用說危言聳聽、與事實太離譜的消息。這不單是記者的問題,編輯、甚至社長也可能要考慮,沒有進一步的查證,怎麼會讓這種新聞出現。當然,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是由於雙方沒有搭起熱線,也未充分交流。
將來兩岸開放傳播交流後,如果有需要查證的事項,或設立新聞站等問題,只要民意代表認為海峽交流基金會可以做,並且督促政府委託我們做,海基會都願意去執行。
林正杰:放掉宣傳小動作
兩岸未來的傳播關係,包括電影、電視在內,都還有很多疑惑,因為政府政策還不明確。舉例說,現在大陸希望跟台灣合拍電影,他們出劇本、演員,台灣也有人有興趣投資,但是可不可以投資?能不能拿回台灣來播演?政策都還不清楚,未來兩岸傳播關係將如何發展?有何影響,就不太確定了。
探討兩岸形象的問題。這牽涉到我們能否正確地去看對方,而不去醜化對方;大陸對我們也是一樣,不要有太多政治上的小動作。希望我們的傳播媒體,不管是電視、廣播、報紙,報導大陸所使用的語言,不要有歧視的意味。
台灣去過大陸的人相當多,大概有二百萬人,台灣媒體縱然要扭曲大陸形象,這些人也不會相信的,所以台灣媒體在報導大陸新聞上其實還好,也很豐富。現在比較缺乏的是讓大陸的人來台灣看看。今年五月以後,大概可以較大幅度的開放大陸人士來台。
事實上,在兩岸傳播逐漸開放的同時,我們政府還在空飄政治傳單,我覺得這很荒唐。最近我見到中共對台辦的樂美真,他對這一點非常不能接受。
搭起傳播熱線
我也親自看到我們遣返大陸偷渡客作業,我們在人家的船上漆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糧袋裡也擺了「六四風波」錄影帶。在他們看來,這是不友善的小動作,對兩岸交流會有一些影響。
以後兩岸傳播熱線可以慢慢搭起來。一些政治上的摩擦、誤解、甚至穿幫的消息會愈來愈少,二手傳播也會逐漸減少。、像我們在六四時,報導鄧小平死了;去年傳說大陸要恢復福州軍區;甚至波斯灣開戰時,說中共會藉機武力犯台。以後這種新聞可以透過海基會來弄清楚,如果有記者間海基會陳秘書長,大陸是否恢復福州軍區,那邊的分支單位馬上可以去查證瞭解。
現在還會有這麼大的篇幅在報導一些錯誤的消息,我覺得媒體要檢討;還有一些喜歡炒作fancy idea的政治人物也要檢討。這種東西講多了以後,傷害了自己的信用;這種太明顯的事情,由於傳播迅速,馬上就可以查證了。所以這種傳話扭曲、引起政治上誤解的傳播,我個人不太擔心,馬上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林聖芬:扭曲因瞭解不夠
探討兩岸傳播可從四方面觀察:台灣報導自己、報導大陸;以及大陸報導自己、報導台灣。
目前兩岸傳播比起從前多少有些進展。例如中國時報和聯合報雖然不能在大陸正式發行,但透過香港,大陸各個層級單位,都可以看到這兩份報紙;大陸報紙在台灣流通並不普遍,也許將來可以開放,讓大家更清楚大陸的狀況。
就兩岸傳播界互相交流而言,由於動員戡亂時期的法令,使得具有共產黨員身分的大陸記者不能來台,大陸對此抱怨不已。希望今年五月動員戡亂時期宣告中止,兩岸傳播界可以有更好的雙向交流的機會。
兩岸傳播對雙方形象,毫無疑問的與實際有差異,主要是因為:第一,相互瞭解不夠。大陸一直說台灣報紙扭曲、醜化大陸;事實上台灣的報紙並非故意而是瞭解不夠,如果開放程度夠充分,譬如王兆國講了什麼話,都可以立刻求證,也不致於發生二手傳播的扭曲現象。
第二,傳播學上所謂本質的差異,報紙說得再清楚,多少還是會與事實有些差異。
說實在的,大陸還是一個泛政治化的地方,對我們的報導當然有差異。例如去年閩平漁號事件,當時我正在大陸開會,一個新華社記者當場指責我們慘無人道。一直到八月我到了武漢,大陸對這件事的報導仍然一面倒,批評我們不人道。
有待經驗累積
回台灣後,對事件全貌才瞭解,我想,大陸常說要加強兩岸交流,可是閩平漁號事件的報導實在使大陸同胞對台灣印象惡劣,反而無助兩岸交流。
我們不敢期待大陸講台灣的好話,但起碼應該平實報導,不能以宣傳為出發點,而不管客觀事實。就長期而言,兩岸傳播界全面開放交流是必然的趨勢,而且只要開放全面性的採訪空間,經過大家經驗累積,一些現有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蕭富元、張弘毅、林蕙娟、藍美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