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星展專注亞洲 靠差異化策略進軍海外

上海崛起 新加坡如何穩住金融中心地位?

林佳誼
user

林佳誼

2015-07-30

瀏覽數 16,000+

星展專注亞洲 靠差異化策略進軍海外
 

本文出自 2015 / 8月號雜誌 0.1的改變

今年新加坡熱鬧慶祝建國50週年。從一個漁村擠進亞洲四小龍,無庸置疑,很大一部分得歸功於金融業的繁榮發達。

今天,新加坡金融保險業產值占GDP比重約達15~16%,遠高於台灣的6~7%。去年星國經濟成長率2.9%,金融與保險業的貢獻就占了0.9個百分點。

因此,如果要問新加坡模式如何再贏50年?金融業絕對是首要關鍵。

策略明確 定位清楚懂得取捨

根據2014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但面對亞洲崛起的大變局,未來50年,新加坡金融業還能再贏嗎?又該怎麼去贏?當台灣金融業也紛紛追求亞洲盃的當下,新加坡經驗又有什麼值得台灣借鏡之處?

為此,《遠見》來到新加坡最大金融機構、星展集團總部,尋找答案。

走進位於濱海灣金融中心星展集團總部46樓的星展集團新加坡區總監林森成辦公室,整個新加坡金融區盡在腳下。

從美系的花旗與大、小摩,到歐系的滙豐、渣打和德意志銀行,全球金融巨擘密密麻麻匯聚在這塊只有幾公里見方、甚至有部分是填海造陸而成的精華地上。而身為新加坡龍頭銀行的星展集團,儼然是此處的王者。

過去幾年,台灣金管會積極提倡本土國銀打亞洲盃,期盼在3至5年催生1至2家指標性的亞洲區域銀行。星展銀行,就是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明言師法的對象。

去年星展集團淨利首度突破40億新加坡幣(下稱「新幣」),至歷史新高的40億5000萬新幣(約新台幣952億元),年增幅超過10%。

「星展銀行成功的原因,在於策略很明確。這意味著,除了知道我們想做什麼之外,也必須搞清楚什麼是我們不想做的,」林森成說。

星展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這也是星展集團執行總裁(CEO)高博德(Piyush Gupta)最常掛在嘴邊的問題。

答案是,星展清楚把自己定位在一家亞洲銀行,而非全球銀行,專注發展亞洲市場,尤其是東南亞、南亞以及大中華地區。

專注亞洲 海外併購寧缺勿濫

對於歐、美市場,星展則不躁進,甚至對東北亞的日、韓,星展也相對謹慎。

「其他對手可以進軍100個、200個市場,我們一點也不在乎,」林森成說,星展只想扮演好一個亞洲銀行的角色,專注於幾個亞洲國家,「如果客戶在泰國、在菲律賓有需求,我們就會跟著他們去泰國、去菲律賓。」

相較於滙豐、渣打、花旗等全球性銀行集團,近年營運相繼籠罩陰霾,專注發展亞洲區域市場的星展卻業績蒸蒸日上,今年首季淨利又上升至歷史新高,達12億7000萬新幣(約新台幣292億元)。這證明星展跟上了全球發展的腳步,選擇了對的方向。

同時,過去靠不斷併購來壯大自身的星展,現在看待海外收購也趨於謹慎。當《遠見》記者在新加坡星展國際記者會上,提問台灣金融業該如何借鏡星展併購經驗時,高博德指出,金融業海外併購的挑戰很多,成本很高,應該秉持「寧缺勿濫」的策略,先思考是否真能帶來綜效。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高博德最近才對媒體打趣表示,這兩年許多跨國銀行老總紛紛遭撤換,而他的執總之位似乎還算安穩,或許也代表他的策略正確。

進軍不同市場 須有不同策略

更重要的是,星展在不同市場的發展策略是不同的。

林森成指出,製造業可以只在部分地區設立生產基地,其他市場建立銷售部門即可。只要技術不變,在哪裡生產不會有太大區別。但金融業則必須仰賴團隊在當地提供服務,同樣一套產品、一套策略,拿到不同市場,必須要有不同做法。

要怎麼做得比本土銀行更好?怎麼做得比美國銀行更好?怎麼做得比其他新加坡銀行更好?是星展進軍海外市場前必問的三個問題,只要能夠回答這三個問題,就可以成功打進這個市場。

譬如,星展在新加坡市場的業務是全方位的,從大型集團到中小企業,從頂層富豪到一般受薪階級。

但在有強大本國銀行業者如工商銀行(ICBC)的中國,星展就必須尋找利基市場。

例如許多中國富裕階層有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而新加坡是最理想的停泊地點,所以這就是最適合切入的一塊市場。

台資銀行打亞洲盃,常被質疑過度追求海外營收,但目前仍有62%營收來自新加坡的星展,正極力降低本國內比重。

「新加坡只有500萬人口,所以星展銀行的未來,是在新加坡以外的地方,」林森成說。長期目標是把新加坡營收比重應該降至四成。

星展很清楚,單是在本國市場強大是不夠的。因為光是中國、印度和印尼這三大市場,合計就有近30億人口,占世界比重約四成。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亞洲銀行,勢必要在這幾大市場都有一席之地。「如果有一天,星展的中國營收超越新加坡,那會是非常美好的一天。」

上海想爭雄 信譽、制度得先到位

但已締造連續23個季度營收正成長紀錄的星展,未來真能繼續不斷成長?

一般普遍認為新加坡做為國際金融中心,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是香港。然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研究,其實星、港兩地是一種互補關係,新加坡在東南亞有絕對優勢,香港則穩占中國市場。

不過,包含新加坡和香港,最大的威脅都是來自上海。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就是一個清楚訊號,意味上海有意成為整個亞洲的金融中心,甚至進一步和倫敦、紐約爭雄。

2007年後就定居新加坡的商品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也說,在中國完全開放前,新加坡和香港還有機會,但早在二戰前就曾是全球最大金融中心之一的上海,未來勢必會重建地位。

目前上海金融業的地位來自國內市場,中國企業籌資、上市,都是在本國市場、以人民幣計價、作業。

但林森成強調,上海要成為和倫敦、紐約比肩的國際金融中心,必須先建立起良好信譽,包含法制規範、公司治理、經商便利度、廉潔程度等,「等這些都到位,新加坡很可能就沒戲唱了。」

「但這一定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不是5年、10年內可以發生,這個新加坡可是花了50年才做到,」林森成說。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