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是指重新建立人與食物、土地的關係。近年來台灣多所學校也搭上趨勢,紛紛在校內栽種蔬果。
育苗、耕作、行銷 都由學生包辦
宜蘭縣的深溝國小,將食農課程直接搬到農田,由學校旁的地主免費提供土地,當地農民陳榮昌傳授古法耕作祕訣,帶領小朋友栽種有機稻米,堪稱是全台推行食農教育的典範。
5月底的艷陽天來到學校,0.8公頃的綠油油稻田,水稻隨著微風輕輕搖擺。赤著腳丫子、帶著斗笠的陳榮昌正對著30多名小學生講解土質的氮、磷和鉀三要素。
「稻子呈現不同顏色,能看出稻田肥度,就知道土壤裡缺了甚麼肥料!」75歲的他,聲音宏亮,說著一口流利台語,黝黑粗糙的手裡握著三種不同顏色的水稻,一旁的小農曾文昌和吳佳玲等人也聽得入迷。
接著一群人脫了鞋子踩進田裡,繼續未完成的拔雜草工作,寧靜的稻田頓時熱鬧不已。
小朋友一邊彎腰一邊說:「阿公!雜草好多啊!拔都拔不完!」「不要讓雜草搶走水稻的養分了,大家得動作快喔!」陳榮昌話還沒說完,已迅速將腳邊雜草整除乾淨。水田裡,彩鷸、蝌蚪和小蟲子們也跟著作伴。
這個兩週一次課程,今年已是第二年。課程歷經育種、插秧、收割和曬穀等過程,由四年級學生育苗、五年級生下田耕作,六年級生負責行銷。
去年收成600斤白米,一推出就造成搶購,從原本的一斤80元飆到100元,媲美小農等級的價格。
「我們是做正經,絕對不是玩假的!」校長黃增川表示,不像部分學校的食農教育只做半套,深溝國小是直接跟農民合作,學生參與全程,一點都不馬虎。
擁有5甲田地的陳榮昌,當初一聽見學校構想,便義不容辭答應。務農60年的他,一開口就是對土地的關愛,「人最重要的生活根本,就是要知道自己吃的糧食從哪裡來。」
他認為,農業實作不僅能讓小朋友保有一技之長,也是一份對家鄉的記憶。等學生長大後離鄉背井到外地打拚,當人們問起家鄉的農業,「要是一句話都聊不上來,這真的太漏氣了!」
插秧、抓害蟲 揮汗中找到樂趣
過程中,最讓學生印象深刻的是插秧。當陳榮昌扛起骨董級的農具「正條密植器」在水田畫出棋盤狀格線,只要將秧苗插在交點,就能有一整片整齊秧苗,但第一次插秧的小朋友不容易抓到要領。
「狀況百出,一度很擔心,」曾文昌說,小朋友雙腳踩進溼滑田裡,彎起身子往後插秧,有時站不穩,得一個拉一個,秧苗也跟著插歪。
不過隔天他來到田裡一看,相當感動,「本來東倒西歪的稻子,才一天就站起來了,這就是手工插稻的好處!」原來,手工插秧根部帶著一點土,能讓秧苗長得更好。
而在插秧前後,消滅福壽螺也得大家一同幫忙,福壽螺總是聚集在田中央,捉捕相當困難。
之後大家靈機一動,決定將高麗菜和牧草粒撒在田埂邊,以此引誘福壽螺。才不一會工夫就將福壽螺一網打盡,「我們撿了好幾千隻,還拿去賣錢!」五年級的楊玉慧比手劃腳開心地說。
此外,食農教育也包含認識食物,學校不定期在走廊搭起行動廚房,運用在地食材製作節氣米食,小朋友在一旁跟著學做,尋找傳統的老味道。
「百般武藝,不值鋤頭落地!」這是陳榮昌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從動手實作,讓小朋友體會耕作辛苦,也學會未來需要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