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開發不到四百年,移民史卻非常壯觀。根據輔大歷史系教授尹章義估計,目前台灣二千萬居民中,漢移民占九八.三%,先住民占一.七%;漢移民中八0%為民國三十四年之前老移民後裔,二0%為新移民及其子孫。
大陸人民究竟何時移居台灣無法確定,但依照已知族譜資料,至少北宋末南宋初(十二世紀),就有福建德化蘇姓家族在台定居。
西元一六二0年,清教徒搭乘「五月花」號帆船抵達麻薩諸塞灣,揭開北美洲移民拓墾序幕。福建人民幾乎在同時,也掀起「唐山過台灣」移民風氣。連橫「台灣通史」記載,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鄭芝龍海盜集團入墾北港,漳泉無業之民先後至,凡三千餘人。」
新天堂樂園
台灣有漁獵之利,土地肥沃,農業條件又顯然比山多地瘠的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好太多,康熙二十六年(一六九七年)來台採硫磺的郁永河,在所著「裨海紀遊」中也說:「台土宜稼,收穫倍蓰。」
台灣,於是漸成東渡移民的「新天堂樂園」。
移民來台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類:改善生活、追求財富的經濟性移民最多;其次是政治性移民,如鄭成功渡台、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台。
另外也有社會性移民,如躲避明末清初戰禍;甚至清初有人由於科舉考試競爭激烈,跨海東渡,在台灣考中秀才。
輔大教授尹章義表示,綜觀台灣移民歷史,前後計有兩大高潮,一是康熙末期,移民人數每年「十數萬」;一是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台前後,估計這波移民潮,人數超過一百五十萬;這波移民潮以前,台灣人口大約六百萬。
移民渡台悲歌
「唐山過台灣」,幾乎處處是移民的辛酸血淚。
清乾隆中期以後,台灣西部土地開發殆盡,發展空間縮小,謀生更加不易。在一本客家山歌詩「渡台悲歌」中,一起頭便是:「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就是窖場也敢去,台灣所在滅人山。」這或許可形容移民過程的另一面。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藍鼎元指出:「前此大山之麓,人莫敢進,以為野番嗜殺,今則群入深山,雜耕番地,雖殺不畏。」
另外,族群衝突也是移民的一大挑戰。
連橫「台灣通史」稱,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吳沙等人進入蛤仔難(宜蘭),結果「闢地日廣,番始驚怖,傾其族以抗」。後來先住民因「天花」流行,吳沙用草藥救活「百數十人」,才戲劇性地化解衝突。
「漢番衝突」後,由於利益之爭、地域觀念、語群(省籍)意識,移民與移民間又分別產生漳泉拚、閩粵拚等分類械鬥,即使親如好友,甚至夫妻,都不免反目成仇。
「台灣采訪冊」記載,「有泉女幼為漳人婦者,所道皆漳腔,及禍發(泉漳械鬥),知夫家必不相容,欲奔回父母家,而未知其處……(漳人)群曳泉女於僻處蠻殺之(一刀一刀割死)。」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一百五十萬以上軍民隨政府遷台,掀起台灣移民史上最大一波狂潮,但此後大陸與台灣交通也因政治因素中斷。近年兩岸關係漸緩,又有少數大陸人士來台依親,也有大陸客效法當年偷渡移民。
目前台灣人口飽和,政策不允許「唐山客」大批東來,只是兩岸情勢一旦有變,會不會出現台灣移民史上第三個高潮?